国际专业认证优化中国外语专业建设
2020年08月04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4日第1981期 作者:关秀娟

  2019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外语专业的中俄联合国际专业认证,这标志着我国外语专业认证拉开了序幕,外语专业建设将逐步向标准化迈进,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将趋向系统化,外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将稳步提升。

  落实国际专业认证理念

  中俄联合国际专业认证是教育部评估中心与俄罗斯联邦国家公共认证中心合作实施的外部评价。该认证按照国际认证标准体系实施,采用OBE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核心问题。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结果为导向,并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教学安排和资源配置,并将利益相关方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强调专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能持续跟踪改进教学效果,并用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根据国际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专业应按照逆向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从调研内外部需求出发,落实教学内容,路径为内外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首先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综合分析数据,再结合行业专家、同行专家意见,拟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国际联合认证通用标准》,各语种专业的国家标准和教学大纲,参考兄弟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外语界主流专家学者的观点,制定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期间应多次征求各利益相关方、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各环节依次做出相应的调整、改进、完善,不断提高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度。

  为实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专业应向教学过程要效果。教学实施实现灌输课堂→对话课堂、封闭课堂→开放课堂、知识课堂→能力课堂、重学轻思→学思结合、重教轻学→教主于学的五大转变。强调课堂上教与学的积极有效互动,并将课堂延展为课前沟通、课后辅导的全时段课堂。强化能力产出型课堂,使复杂的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思结合中逐渐发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教学计划制定。为应对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应持续完善教师梯队,鼓励教师外出交流、进修以提高业务能力,借用校内外教师资源填补课程师资空缺,引进新教师扩大师资力量。使教师队伍中高、中、低职称分布合理,中教、外教比例适中,中教国外工作或学习经历丰富,行业专家参与度高。教师教研成果丰硕,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充分引入实践教学,使外语教学符合时代要求。

  校院应紧扣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积极改善软硬件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一流的多媒体视听型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训练中心、外语资料中心等。逐渐优化教学经费投入结构,重点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充足的经费保障,以扩大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外语运用水平,服务学生需求、满足社会需要。稳步提高图书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大对国内外电子数据库的采购和引进力度,以适应国际化发展之需。

  通过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实现追求卓越的文化质量建设。校内形成包括课程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在内的教学保障内部监控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的持续改进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细节性评价。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都应形成相应的评价和改进机制,做到良性循环。明确内部监控各评价主体的权重,使权重分配更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制定细致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和文件,使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化。外部评价方面,基于实习单位、就业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的反馈,对毕业生质量和专业培养质量进行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分析与评价。可对接实习单位,形成毕业前社会评价机制,访谈就业单位,了解毕业生入职状况,走访就业单位,建立毕业生发展数据库,形成系统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和主动征询社会评价信息的机制。

  不断强化学生发展工作,吸引优秀生源,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把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成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持续优化生源结构,增加拔尖试验班名额和优等生保送名额。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为学生争取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友好学校的留学项目,扩大国际、校际联合开展的夏令营、冬令营短期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外交流,以拓宽国际视野。建立朋辈指导制度,以减轻低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和自身专长选择毕业去向,定期邀请知名校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助推外语专业争创一流

  开展中俄联合国际专业认证,进行自我评估、专家考查。这有利于各校外语专业凝练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改进不足、追求卓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优化外语专业培养规格,确立一流外语专业建设目标。

  国际专业认证拉动一流外语专业建设落地。借助教育部“双万计划”和外语专业认证的良机,各校外语专业可按照认证理念重新审视自己,找出优势和亮点,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扬长避短、不断完善。教育部评估中心表示,中俄联合国际专业认证直接对接教育部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即国家本科专业认证体系中的最高级。教育部的目的是通过认证培育和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专业,示范、引领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实现更快、更好、更高的发展。三级认证是进入一流专业的必备条件,各校外语专业应抓住机会,争创一流。此外,国际专业认证有利于学校和专业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认证的专业,将列入双方认证专业名录,被中俄及整个欧洲高等教育区认可,可以大大促进人才流动。

  国际专业认证带动外语专业建设标准落定。多年来,外语专业建设没有一定的标准,多数学校、专业凭借自身经验设计培养方案,根据师资队伍建构课程体系,而评价、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外语专业认证是一个契机,可按照认证理念,结合国标,参考欧标,制定、完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国际联合认证通用标准》,并细化出各语种的补充标准。借此,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将更加明确,多维毕业要求可锁定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各语种也可设定其特殊的专业要求,使专业脸谱逐渐清晰,学生的学习成果指向明确,使外语专业发展走向标准化。

  国际专业认证推动外语专业进一步落实“学生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除关注学生发展外,还把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经大量调研论证的培养目标是对外语人才毕业5年后真正状态的描写,经多方研讨的毕业要求落位和毕业指标点细化是对毕业生能力和素养的细致刻画,学生的毕业状态和未来状态清晰明确。师资队伍充分利用专业办学条件,在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有效监督下,不断追求高质量完成外语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可根据所在专业独特的服务面向、基本素养、人才定位要求,结合个人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在学校、学院、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实现多元培养,分类卓越,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YY20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GJB13191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