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2022年01月19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9日总第2333期 作者:陈璐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发展之基、富民之源。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使命要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两化深度融合”的重大举措。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要深入研究如何精准找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紧扣产业链现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国重新审视全球化产业链及其治理框架,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结构进一步重组,全球产业链越发呈现出区域化和分散化趋势。目前,我国制造业形成现代化产业链迎来了战略窗口期,这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良机。

  构建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技术链,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5G等技术与制造业交叉融合,以科技创新加速优势制造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一是围绕产业技术改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建立制造业技术攻关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向制造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二是组建一批“5G+工业互联网”产业联合体,聚焦垂直行业共性应用场景,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建立商业联盟生态,面向垂直行业和具体园区的需求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建立“5G+工业互联网”高端技术产品团体标准,培育成熟商业模式。三是创新产业数字化转型方式方法。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数据中台”,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构建“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的典型范式。四是构建社会协同创新组织网络,打造一批科技经济融合示范“样板间”。

  锚定产业园区转型

  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看,依托产业园区转型,进而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是重要经验。

  发达地区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无论是科技创新、企业培育,还是政策扶持、改革试验等,始终将生产力布局和政策红利的着力点落到产业园区这个基本区域单元上。多年如一日地集中大部分资源、要素和政策红利投入到产业园区中,而非行业领域层面。要高度重视依托产业园区转型来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以产业园区为政策落地单元的一揽子改革创新,为企业营造出发展环境。

  要有跨区布局观念,在现有产业园区中依托既定产业优势,谋划打造“锚定转型升级”的专属地域。以区域产业链大协同的视角,努力提升园区内和园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一是大胆转型、加快整合、优化布局。要围绕产业链协同发展这条主线,从内外同时着力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园区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加快区域产业链的重构。二是加快园区改革的深度,大力推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形成一批专注于产业链协同的“专精特新”区域。三是实施园区“产业链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产业链生态圈”是产业链发展的内核与关键,是产业链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要素主体、功能设施、运营环境的有机融合。围绕园区产业链构建的整体要求,精准编制区域重点产业生态圈规划和实施方案,优化重点产业链生态圈。

  把握新旧动能转换节奏

  一些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下决心去产能、调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借力育新机、开新局,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韧性。

  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陆续提出并实施了“263”专项行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以及江淮生态经济区与生态大走廊等战略部署,整治太湖流域污染型企业。虽然部分地区短时间因制造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经济增幅有限,但江苏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长板”优势,很快因势利导发展起节能环保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集群,创办了国家级节能环保主题产业园。这些新型绿色产业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也顺利实现了该区域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又如,浙江在下大功夫抓“五水共治”的时期,也调整和优化了部分小化工、小印染、小皮革等作坊式企业的布局。浙江不仅首创 “河长制”“湖长制”强化水污染治理,为全国水污染治理提供了蓝本,也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探索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发展出较大规模的生态产业群体。

  打造县域特色制造业

  县域制造业既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县域制造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除了要对现有城市制造业予以高度关注以外,还要着力推进县域制造业升级优化,走数字化转型、品质化转型和集群化转型之路。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启动县域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总结国内外智能化技改经验,鼓励新增工业机器人,建设一批县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认定一批县域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

  二是加快推进品质化转型。重点推进“标准化+”、深化“品牌+”,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探索启动县域制造业标准化改造提升区域试点,推进“对标重点产品、对标优秀企业、对标新型标准”为主的对标达标行动。

  三是加快推进集群化转型。重点培育优质企业,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县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及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依托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出台制造业领域培育“隐形冠军”政策措施,组织编制培育县域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支撑制造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总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着力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任务日益紧迫。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不动摇,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核心,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创新力,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