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财政在新基建中的引领作用
2020年08月12日 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2日第1987期 作者:孙正

  财政作为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间的黏合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不同时期,财政助力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有所差异。过去财政助力经济的落脚点主要是传统基建,包括高铁、机场以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传统基建的饱和,相关财政支出的边际产出效用也在急剧衰减。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基站建设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因此,财政助力新基建已经成为财政支出新的发展方面。

  传统基建更多具有生产属性,推动基础设施的形成和完善,而新基建具有服务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属性。新基建将会奠定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等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基础。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财政为主的模式不同,新基建要求创新财政投资模式,尤其是要强化财政的引领作用。

  制定统一的宏观政策统筹框架

  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三者之间的联动,共同构成驱动新基建发展的“三驾马车”,需要在中央层面出台一些具体的规划蓝图,保持新基建上财政安排的持续性。多方筹措财政资金,可以适当扩大债务规模,推动财政理念由平衡性财政向功能性财政转变,依托新基建建设增加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力度。新基建的提出,并不仅仅是拉动投资的短期权宜之计,而是聚焦于未来行业发展前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与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不同,新基建是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从长远作出的战略部署。因此,财政对新基建的助力也应该着眼于中长期的引导规划,并不单单是财政一家之事,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联动统筹推进。

  构建新基建到新动能的联动机制

  创新国家财政参与形式,避免过去投资结构单一,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金使用缺乏社会监督的弊病。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要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全球视野来看,经济自由化的全球性发展面临新挑战,非经济因素对我国经济“双循环”的影响会更加凸显。

  学者大多从经济角度提出财政助力新基建的一些政策措施,较少从国家治理能力创新的层面进行探讨。财政对新基建的助力,可以从财政管理的视角,为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一个新契机。通过财政助力新基建过程中各部门的统筹推进,创新部门、区域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新动能的联动机制,促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长期来看,新基建将深刻影响我国未来经济走向,现有均衡会被打破,全球产业链必定会重构,并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实际上,随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以后,国家治理能力的创新已经开始,未来必然会呈现一个加速态势。新基建到新动能并不是自动完成的,需要国家制度理念的创新,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我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核心经济逻辑产生积极影响。

  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布局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具有弥补市场失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未来一段时期,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可以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新基建倾斜,促使其完善产业布局,为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夯实基础。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政府在平衡预算的同时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技术研发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从而奠定了美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霸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财政引导新基建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参与的方式和力度,切忌“大水漫灌”式的做法。传统基建主要由政府主导,新基建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回报时间大幅缩短,为社会资金的进入提供了天然土壤,财政的作用也由主导走向引导。财政可以通过政府基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新基建领域,规范并推动PPP模式,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此外,新基建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融合,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依据2019年GDP核算结果,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超过1/3,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财政对新基建的助力必将强化这个趋势。在切实减少财政压力的同时,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共享新基建的成果,并引导其合理布局,实现互利共赢,同时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

  新基建并不单单是高新技术的升级换代,其背后是要破除我国制造业的低端锁定,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此次中央确定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对于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产业价值链的提升要以人才和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财政政策应该向新基建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进行倾斜,通过财政的支出、补贴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助力新基建的发展。同时,引导新基建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打下产业技术基础,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为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财政资金既要“撒好芝麻盐”,又要确定持续投入的重点。比如加大芯片的设计、制造、存储等关键环节相关基础研发资金的投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争取在未来5—10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财政如何助力新基建,并取得关键性的共性技术突破,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这将极大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但也要认清一个事实,随着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的稳定以及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调整,“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国内经济循环将逐渐成为新格局形成的主导力量。稳固我国亚洲产业链的中心地位,背后同样离不开新基建赋予的新动能。从短期来看,“六稳六保”目标下,财政在保市场主体、保民生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从长期来看,需要强化财政对于新基建的助力,警惕经济内卷化趋势,配合供给侧经济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