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鱼
2022年04月29日 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9日第2398期 作者:邱俊霖

  鱼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肉类食品之一。鱼肉细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一直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和能量来源之一。在饮食文化发达的中国,鱼肉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就有不少鱼的“戏份”。

  《三国演义》里的鱼,多用作形容词。比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便以带兵去徐州堵截袁术为由企图脱身,而且还自喻为“笼中鸟”“网中鱼”,并感慨自己离开曹操就像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这是将自己比作鱼,将诸葛亮比作水了。

  当然,《三国演义》里的鱼也不全是陪衬,在赤壁之战中,鱼甚至还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赤壁之战中的鱼并没有以生物的形式出现,而是被熬制成了鱼油。周瑜在三江口纵火,黄盖准备火船二十只,用来助燃的便是鱼油,最终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

  此外,在第八十六回里,曹丕率领三十万大军伐吴,来自东吴的名将徐盛再一次使用了火攻。这次他依然用到了鱼油,最终击退了曹丕的进攻。东吴所在的江南,临江靠海,鱼类产量大,而东吴可谓将鱼的价值利用到了极致。

  除了熬油,《三国演义》里的鱼还有观赏之用。比如,刘禅刚即位,曹丕就乘机联络五路大军攻蜀,而彼时诸葛亮却一个人宅在家里,靠观鱼来疏解心情。刘禅登门拜访,看到正在观鱼的诸葛亮,便很纳闷:曹魏马上打过来了,相父竟还有心情观鱼?

  后来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宅在家里观鱼是不愿泄密,实际上他早就在运筹帷幄了,最后安坐家中,以不同方法震慑了各路兵马,最终兵不血刃地将来势汹汹的五路大军威胁消解于无形之中。

  既然提到了鱼,就不能不说吃。《三国演义》中,“戏份”最足的鱼是鲈鱼。在第六十八回里,曹操在邺城称魏王之后,天下已经谣传他将篡位称帝了,这时候,一向在西川隐居的左慈突然出山,来到了邺城。由于左慈有“法术”,露了几手后众官大惊,于是便邀请左慈一起参加饭局。没多久,厨子端了一道鱼脍上来。所谓鱼脍,就是生鱼片,古人称之为脍或鲙,是以新鲜的鱼肉生切薄片而成,然后蘸着调味料吃。

  见到这道鱼脍,左慈却嫌弃地说:“脍必松江鲈鱼者方美。”曹操说:“千里之隔,安能取之?”左慈说:“此亦何难取!”便让人拿钓竿来,在堂下的鱼池中钓出了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他还交代:“烹松江鲈鱼,须紫芽姜方可。”后来又变出来一盆紫芽姜,里头还藏着一本《孟德新书》。后面的情节大家也都知道,其实是左慈对曹操的行为不满,所以来戏耍曹操一番。

  但不管怎样,根据这段描写,还是能看出松江鲈鱼味道鲜美,自古以来便天下闻名。而且古代的“吃货”对如何吃鱼是颇有研究的,鱼脍也是古时最为流行的吃鱼方式之一。《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提到,神医华佗曾为广陵太守陈登治过病。陈登的症状是心中烦懑,面赤,不能饮食。华佗给陈登服了药水,陈登吐出了三升虫子,而且全是赤头且首尾动摇的寄生虫。至于病因,华佗的解释是吃多了鱼腥的缘故。

  当然,这并不是鱼的错,而是和鱼肉食用方式有关。当时卫生条件有限,生鱼肉自然容易滋生病菌、影响身体健康。类似情节在《水浒传》中也有体现。比如,宋江与戴宗、李逵、张顺初会时在琵琶楼上宴饮,张顺拿了几尾鲤鱼让酒楼加工,其中一个加工方式便是“叫酒保切鲙”,宋江吃多了鲜鱼,后面拉了二十多次肚子。

  在《三国演义》最后一回的大结局中,还出现了武昌鱼的身影。话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打算从建业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左丞相陆凯上书劝阻时,便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童谣。这倒不是当时人有什么偏见,而是作为地方政权的东吴,其根基在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如果迁都武昌,需要用大量人力和物资逆流而上去供应东吴朝廷,人们自然不愿轻易迁都,于是这首童谣也就流传开来。

  至于童谣里提到的“武昌鱼”,学者认为只是泛指当时武昌一带的渔产。因为现代意义的武昌鱼学名为团头鲂,是1955年才由鱼类生态学家易伯鲁确定并命名的。但《三国演义》中的这首童谣却也说明:在古代,长江中游的鲜美鱼鲜便已经闻名遐迩了。

  直到今天,鱼肉依旧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鱼给人类提供了营养,而鱼被赋予的丰厚文化内涵,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