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时代的文艺批评
2022年05月27日 06: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7日第241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按照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全面考察文艺作品、研究文艺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文艺批评。“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价值观。一百多年来,“美学和历史的”标准像一盏愈燃愈亮的明灯,指引着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不断前行。

  两者有机统一

  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本身是从具体文艺问题的讨论中得出的。1847年,恩格斯就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批评标准问题。此后,关于“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问题不断在文艺评论中被使用和探讨。直至1859年,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把“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确认为文艺批评“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历史的”批评在中国学界被视为文艺批评的标准。然而,在具体阐释中,“美学和历史的”经常被作为“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成分来理解,不同的论者会各自有所偏重。事实上,无论是在恩格斯的论述中,还是在一般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美学的”和“历史的”这两个批评维度都是统一的,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将之视为文艺批评的标准。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吉方认为,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所谓“美学的”方面,是从文艺作品的审美本性着眼,强调的是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本身,艺术作品的审美本性和艺术内涵决定了从美学方面探究文艺作品价值与功能的可能与必要。但文艺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恩格斯所说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统一,正说明了“历史的”方面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既不是单一的美学批评,也不是纯粹的社会历史批评,而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并用、内在分析和外在分析结合。很多文艺批评流派或侧重美学标准,或侧重社会历史标准,虽然可能会在某一方面作出较为深刻的解读和批评,但终归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文艺作品。

  然而,在艺术实践中真正保持“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统一和平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丁国旗将其称之为“美学的”与“历史的”不平衡性。在他看来,倘若以“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来衡量,即便像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也很难同时达到两者完美融合的高度。

  纵观古今中外,真正能做到“历史的”与“美学的”相统一的艺术家和作品凤毛麟角。其实,恩格斯说这是“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时,就在暗示这一标准是难以达到的,给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去努力接近的最高范式。在丁国旗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这一最高标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一部作品很难同时做到既达到“美学的”高度,又达到“历史的”高度。当然,“不可能完成”并不意味着文艺创作者就“不去完成”,而是要求作家、艺术家不断努力、不懈追求,争取接近这一最高的标准。同时,它又让这种努力和追求成为文艺创作者不断提高自己作品水平的动力之源。

  推动中国文艺走向辉煌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总结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新经验,丰富和发展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引发了文艺理论界的热切关注和讨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每个时代也要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标准。丁国旗表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对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历史精神与人文精神、艺术追求与美学追求的高度统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作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阐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新标准。

  毋庸讳言,当前社会对文艺批评的要求和文艺批评的现实状况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代对文艺批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王杰认为,“历史的”批评,不仅要在历史的具体语境中遵循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对于当代社会的批评家而言,还要能把握和分析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必然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作为一种最高的“美学的”批评原则,当代文艺批评还要更进一步分析和说明这种符合“历史的”批评原则的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这两个维度的吻合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下的文艺批评是存在巨大差距的。”他说,只有站在时代的精神高度,文艺批评才能真正与文艺创作者有效互动,从而推动中国文艺走向辉煌。

  新时代,文艺评论应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那么,文艺批评家如何才能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文艺批评?段吉方认为,一方面,批评家要充分探究文艺作品的整体艺术特征,文艺批评要“见人”“见物”“见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强文艺批评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要求文艺批评有深度、有高度、有水准,体现批评者的专业素养及批评实践能力,这也是“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的内涵所在。

  “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包含辩证理解创作与批评的关系。文艺批评指向创作,文艺创作有效吸收文艺批评的智慧和启迪,这才是“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的最高要求。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