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剑,春秋时期吴国铸造的青铜兵器,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1976年发现于河南辉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按:该文物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展出,展品说明牌为“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然据首次公布此文物信息的《文物》1976年第11期所载崔墨林的《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显示,此剑是“1976年2月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在废品回收部门工人同志的协助下,在拣选杂铜时从中发现”,并进一步了解“此剑可能出土于辉县东南一里许的琉璃阁附近战国墓区,为盗墓人在新中国成立前盗出”。这两种说法均肯定此剑是1976年发现,但具体出土时间有待商榷。为避免争议,本文以“1976年发现于辉县”谨慎表述)。剑首圆盘形,剑茎圆柱形,中有两道凸箍,剑镡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细长,前窄后宽,饰菱形暗花纹,中缝隆脊有棱,近锋处收狭,前锋尖刺,剑锷锐利。近镡处有2行10字篆书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体工整纤细。
剑属短兵器,在古文献中被称为“直兵”,以直刺为主,适用于近战。《墨子·节用》:“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旁击即劈斩,故剑是一种既能击刺又可劈斩的武器,一般由剑身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具体到每个部位又有其专名。如剑把部分圆形或扁形的把手称作“剑茎”,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分称作“剑首”,绕在剑茎上的绳称为“缑”。剑身与剑茎之间呈凹字形或条形物起护手作用的部位,称为“剑镡”或“剑格”。剑通常都配有剑鞘,随身佩带以备不时之需。
青铜剑在商代晚期已有发现,早期的剑较短,多在30厘米左右,只可用于前刺,功能近于后世的匕首。冷兵器时代,“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短一分就多一分危险,故西周晚期以后,剑制有所加长。但长度增加后,剑身又不能铸得过厚,否则太重不便单手使用,而过薄又易折断。因此,两周时期青铜剑的长度通常在40—6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多在50厘米以上。至秦,剑的长度更是发展到了极限,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长度多在81—94.8厘米之间。但太长则不易从剑鞘拔出,危急时刻甚至能因此丧命。荆轲刺秦王时,秦王嬴政拔剑自卫,结果就是因为佩剑太长,三次都未能拔出,险些送命。
东周时期频繁的征战,对兵器改进有着强烈的现实需要。吴越地处东南,受地理环境制约不适合车战,故非常重视发展适于步兵和水兵使用的剑,铸剑水平远超中原诸国,出现了干将、莫邪等铸剑大师。《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战国策·赵策》称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坚韧锋利秀美,皆世所罕见,在春秋晚期就已闻名遐迩,备受中原各国贵族喜爱,代表了先秦兵器乃至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春秋时期多为含锡或含锡铅的青铜复合剑,其铸造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同时期的青铜食器、酒器,主要体现在合金工艺上。青铜剑的坚韧与锋利,同铜锡的合金比例有绝对关系,太软易卷刃,太脆易折断。因此在铸造时,采用了二次浇铸工艺,先用含锡量较低、韧性较好的铜合金铸造剑脊和茎,有的还采用铁心,以防剑身折断;锋刃用含锡量高的青铜合金增加硬度,以提高杀伤力;剑镡则采用含铜锡铅的三元合金,以铸出精细花纹。脊部和刃部不同的铜锡配比,保证了剑脊的坚韧和双刃的锋利,使铜剑刚柔相济,横击不断。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与普及,钢铁远较铜器坚韧和锐利,可以打造超过一米的长剑,剑身窄而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汉代铁剑流行后,青铜剑逐渐被取代。随着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增多,为适应骑兵在马上挥砍的需要,厚脊的单刃刀在战场上逐渐取代了双刃剑。东汉以后,铁刀成为短兵器的主流。
青铜剑本是用于战争和防身的兵器,然在中国历史上,却又超出了军事领域,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佩剑是古代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在西周早期已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好剑之风盛行。《孔子集语》载,孔子问子路“汝何好?”子路答曰“好长剑”。《礼记·少仪》:“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佩剑与佩玉成为君子的象征,正所谓“君子佩剑,以彰其德”。《晋书·舆服志》:“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 青铜剑自东汉退出实战兵器行列后,其非兵器属性更加突出,衣冠带剑成为一种仪饰,表示等级身份,象征权力地位,进而上升为一种精神符号,用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其流风余韵几乎绵延于整个封建时代。楚人刻舟求剑,季札赠剑徐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祖逖闻鸡起舞,李白少年习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与剑有关的成语、典故、诗词,更是脍炙人口。明代士人多置剑于书斋,书剑并举,将剑人格化,认为可以“壮怀志勇”,尚方宝剑更是至高无上皇权的代表。
青铜剑在商周时期曾大量铸造,然君王级别的并不多见。吴王夫差剑目前共发现9柄,形制、铭文大体相同,出土地点不一。夫差于公元前495年即位,在位22年,是吴国最强大时期的君王,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与美女西施、越王勾践的爱恨情仇,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夫差曾在公元前482年北上中原,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做盟主,称霸一时,公元前473年被越灭国后自杀。此剑正出于远离吴国本土的中原,或是当年会盟礼赠赏赐,或是战争掠夺,已无从考证,但却是春秋战国几百年充满刀光剑影历史的一个缩影。后来,越国正是继承并改进了吴国先进的技术,从而铸造出了更加精湛、堪称巅峰的越王勾践剑。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