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与培养
2023年02月22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2日第2595期 作者:石梦良

  性格是个体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与生理基础的遗传密不可分,但后天环境的熏陶、教育的影响等也在性格养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学前儿童正处于性格养成关键期,其性格养成影响后期的学习及生活选择。所以,应重视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与培养。只有从学前阶段培养儿童健康独立的性格,才能促使儿童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独立自主,为儿童后续成长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促进儿童更全面地发展。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特点。受家庭环境、社区影响、幼儿园教育及儿童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性格及行为表现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学前儿童性格虽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但可基本划分为积极的性格特征与消极的性格特征。以积极和消极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趋势进行划分,仅是为后续研究学前儿童性格的培养策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依据,不代表对儿童性格的现实评判。学前儿童积极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自信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展现出一定的情绪稳定性。这不仅体现出儿童在面对各类挑战、开展生活实践时的积极状态,而且反映了其性格特征的稳定。学前儿童的消极性格特征主要包括缺乏自信心、缺少主见、孤独孤僻且情绪相对冲动等。此类性格的儿童在家庭环境及社会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消极的状态,且相对任性、情绪不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学前儿童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其为人处世时的行为表现不仅受自身性格特征的支配,而且受到身边家长、教师及朋友等的影响。针对学前儿童性格具有一定差异的发展趋势,如何立足儿童性格发展实际,探索培养儿童健康积极性格的有效策略,已成为家庭、社会及幼儿园等主体面临的重要任务。

  学前儿童性格的培养策略。在分析学前儿童性格发展趋势差异的基础上,还需立足学前儿童性格发展实际,结合儿童的成长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儿童健康积极性格的有效策略,既引导儿童养成积极的性格,又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从儿童兴趣入手,发现培养儿童健康性格的正确方向。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学前儿童而言,发现其兴趣并设计出承载其兴趣的多元性格培养模式,便能减少积极性格培养的阻力,逐步明确积极性格培养的方向,提升性格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家长及教师密切关注儿童实际,从其日常话语交流、行为表现及活动实践中发现其兴趣方向,结合其已展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设计出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性格培养模式,如归纳、要求、榜样、民主等,潜移默化地引领儿童积极性格的养成。

  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在爱与尊重中塑造儿童性格。幼儿教师是学前儿童开展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主体,其综合素质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会对儿童的性格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给予儿童必要的关怀及充足的爱,儿童才能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温暖,在学习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接受健康性格养成的引导。曾经有学者(Lickona,1991)提出,培养孩子性格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其实是“双向道”,这意味着如果教师希望获得孩子的尊重,就必须在互动的过程中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好奇,尊重他们的质疑,尊重他们的创意,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情绪表达。为此,幼儿教师应坚持持续专业发展,积极开展学习交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力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课堂,经常性检查自己的课堂,以确定课堂设计尊重儿童的自主权,尊重儿童的感受和理解,以及重视儿童的声音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方式。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尊重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自信、情绪稳定等积极性格特征。

  指导家长高效开展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培养儿童性格。除幼儿教师外,家长也是学前儿童性格培养的重要主体。为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积极的性格,助力儿童全面发展,应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以引导家长为儿童创设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健康积极性格的养成。指导家长培养儿童性格,社区及幼儿园也应积极参与,为家长提供系统化培训,帮助家长掌握培养儿童性格的专业知识,指导家长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作为学前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对学前儿童影响最深的群体,家长更应关注自身的行为表现及对家庭环境的创设,在以身作则中为儿童提供正向的影响,在家庭环境创建中为儿童提供健康积极性格养成的有效熏陶。此外,家长还应转变自身意识,重视自身在培养儿童性格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接受社区及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在多元主体相互协作中高质量推进儿童性格的培养。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融合课程建构”(DHA2103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