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2023年02月22日 09: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2日第2595期 作者:陈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更是国际科技竞争和大国博弈的内在要求。

  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本质内涵

  “比较优势”原为经济学概念,最早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和领跑的过程,是从后发优势到先发优势战略转换的过程,需要加快高水平的人才供给,从量的优势向质的提升、“质”“量”并举转变,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实力,激活人才创新活力、潜力,以人才竞争优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优势。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就会受制于人,失去战略先机。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要引导人才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培育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参与国际规则、制度制定的战略科学家。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鼓励成功、包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建设先进的创新文化生态。

  二是团队整体实力。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和科技力量。大科学时代任何一项颠覆性创新和前瞻性成果的取得,既需要战略科学家的统筹组织,也需要创新团队的竞争协同。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发挥大科学团队的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快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科技问题,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把人才团队的强态势转为科技创新的高位势新优势,在创新中体现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突破性,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

  三是前瞻性引领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就应产出能够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原创技术、工程创造和变革性产品,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策源地,形成创新的引领性优势。大力培养人才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勇于提出突破性的方法论范式,敢闯创新“无人区”,不断在重要科技领域前瞻引领,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开疆拓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成为创新资源和人才汇聚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产生对人才的强大感召力、吸引力,形成更广泛的原创引领和辐射带动。

  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内在逻辑

  面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力新优势,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系统布局、整体提升。

  从历史逻辑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正在从跟踪模仿、后发优势向引领创新、先发优势战略转变;产业创新从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生产制造中心优势向以基础研究为核心、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当前,我们面临科技强国在核心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技术封锁和管制,“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对冲劳动力优势,先进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削弱规模经济优势,当地化、分散化减弱生产制造中心优势。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加快从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从现实逻辑来看,根据2022年6月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研发人员规模世界第一,但百万人口研发人员占比排名第51位。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孕育,以“人、机器、资源智能互联”为特征的产业变革一触即发,将会对生产、制造、流通、配置等产生根本性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变量和引领者、实践者就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竞争力的人才。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才吸引和自主培养能力,才能占领人才工作的战略主动,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战略机遇。

  从发展逻辑来看,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汇聚同我国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相比还存在缺口。据《2021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37名。人才培养“大而不够强”,基础学科和高学历人才人均占比较低,对人才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和系统培养主要集中在大学教育阶段,而中小学阶段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性不够,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陶冶不足。

  从国际逻辑来看,国际竞争合作关系成为常态,必须加快培养汇聚国际化人才队伍。一方面,科技和教育受从“超级全球化”向“有限全球化”转变的影响,在更广范围内培养汇聚人才面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教育、科技格局面临解构,多元参与的教育、科技新格局正在重构,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教育和全球人才竞争带来新变量新机遇。应重新规划设计,完善人才战略布局,采取多种方式开辟人才“走出去”培养、“引进来”创新的新路子。同时,主导或深度参与国际重大科技项目,在国际规则和制度制定、话语体系形成中占据主动。

  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着力点

  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应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人才自主培养自信,在贯通的教育体系中培育人才,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培养汇聚人才。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教育为先。遵循人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训练相适应、相促进的内在逻辑,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小学专任科学教师的培养和供给,形成初中、高中和大学一体化研究生培养体系,遴选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强化优质后备力量储备。加强科教融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的互动,条件允许的实验室等资源免费开放,鼓励各类人才到中小学开展科学普及和指导科学实验,共建科研教学单元、设置特聘导师等,厚植创新性人才基础。

  二是坚持自主培养,尊重人才规律。强化目标牵引,引导人才围绕团队目标,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以事业平台引育留用人才,大力培育使用基础研究人才,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的作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发展式评价人才。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落实科研创新军令状制度,促进重大任务目标实现与人才发展相统一。打造全球影响力人才中心和区域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三是完善人才体系,造就战略人才。促进人才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强化国家战略任务牵引,聚焦重点战略方向,引导集聚战略人才,锻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建制化优势,打造人才、任务与平台、单位有机融合的前沿交叉团队,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四是坚持面向未来,汇聚国际人才。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既是基于现实的发展需求,也是面对未来的发展方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大力开展开放包容的广泛深度国际科技合作,建立“高精尖”前沿领域国际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制度,建设研究领域全球顶尖人才“地图”,按照需求精准引进海外人才,吸引人才联合开展研究。积极牵头推动关乎人类命运和未来福祉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科研育人国际合作伙伴网络。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区、国际区建设,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创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进出入境等工作和生活问题,形成具有思维视野、专业水准和国际比较创新优势的人才集聚。

  五是激活人才动力,建设人才生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快建设融合融通、集智攻关的协同创新团队,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体系化优势,激发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制度,给予科技人才充分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用活人才岗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用好资源、项目、平台、任用、奖励、职称等关键性资源要素,发挥激励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优良的人才生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远望智库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