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安兹宅——示能性理论视角下闽南某拆迁乡镇重建祖厝的案例研究
2023年03月03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洪哲泓

  作者:洪哲泓,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礼学,尤其关注身体经验参与宗教生活的意义生产并受到塑造的过程,目前正在开展一项有关本土基督教教会信仰生活的田野工作。Email:Philosophiahzh@pku.edu.cn 

  内容提要:随着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祖先的祭祀活动在其物质形态、功能与意义生产上的存续都面临挑战。本文基于宗教学物质性转向的视野,引入示能性理论考察闽南一个拆迁乡镇重建祭祀空间的实践。狮峰镇乡民在集体拆迁安置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乡村生活到城镇生活的剧烈转换,家庭中的祭祀活动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异与物质空间示能性的变化密切相关,传统住宅与现代住宅以不同的空间示能性参与了不同形态祭祀活动的生成。鼓浪村乡民重建祖厝的个案表明,行动者受空间示能性限制、引导的同时,仍能自主性对示能性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基于更大范围空间的示能性展开,并以其为限度。同时,新示能性的显现以特定的文化为背景。当空间示能性的调整不能完全满足传统祭祀活动向现代空间的嵌入时,新的象征与诠释就被调用充当中介。在现代住宅空间内调整示能性重建祖厝的过程,也是列斐伏尔意义上“抽象的空间”出现裂隙、“差异性的空间”显现的过程,这有助于我们反思近些年来集体拆迁安置中标准化实践对于物质空间与伦理生活维系内在联系的忽视。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