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话语“隐含叙事”的翻译与评价
2023年03月03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3日第2602期 作者:张威 杨嘉欣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需要实现话语生成、翻译阐释、国际传播的“三环互动”,即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总结提炼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彰显中国话语的原创性与思想性;以忠实传达中国话语核心要义为根本,加强相关概念跨语言转换的可理解性,体现中国话语国际表达的规范性;以有效传播中国话语思想内涵为宗旨,加强国际传播顶层设计,促进多样化传播,达到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预期效果。

  显然,在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建设“三环互动”过程中,中国话语的跨语言跨文化解释与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认为,没有充分而规范的跨语言转换,中国话语就难以逾越语言与文化的阻隔,难以触达国际受众,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自然无从谈起。而就中国话语的翻译质量或效果而言,相关概念的翻译策略及语言表述与目的语语言规范的一致性,是决定具体话语思想国际认知、理解与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中国话语对外翻译的语言表现形式要贴近目的语受众的思维以及语言表述习惯,这样才更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有效而充分地理解中国话语的核心语义内涵。

  总之,基于目的语表述规范的质量评价,应该是中国话语对外翻译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应该是检验具体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我们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及其译文与美国国情咨文为基本素材,研制中美政治话语平行/类比复合语料库,具体考察中国政治话语叙事的特点,客观评价具体翻译策略的实际效果。

  第一,微观层次,中国政治话语“隐含叙事”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首先,平行语料库统计数据显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主语省略句占全部句子的44.47%,说明中国政治话语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隐含叙事”,即大量使用主语省略句,以动宾结构形成连动句、并列句、流水句等句式。这种“隐含叙事”反映了汉语思维重视语义连贯的内在逻辑一致,并不显化信息来源或叙事主体,而是突出叙事客体,明确国家政策与方针的基本目标,突出相关任务的主要内容,强调具体行动的执行标准和程序,既保证了内在语义连贯,又构成了隐性语篇衔接。相对而言,英美国家政治话语主要表现为“显性叙事”,即以“主语+谓语”逻辑关系统辖语句结构,很少使用主语省略式的信息组织模式。

  其次,针对中国政治话语的隐含叙事,译文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均表现为英语的“主语+谓语”叙事结构,整体符合译入语政治话语的叙事规范。其中根据原文具体语境信息而在译文中添加逻辑主语的策略使用频率最高,占所有策略的79.01%,其中,以各类人称代词做主语更是占比达90%以上。

  第二,宏观层次,中国政治话语与目的语同类主题话语的叙事模式存在差异。

  首先,类比语料库统计数据显示,中美两国政治话语叙事存在类似特点,都包括以下几种叙事模式:人称关系叙事、语篇衔接叙事、国家主体叙事、权力机构叙事、“人民”共同叙事。

  其次,中美两国政治话语叙事存在差异,中国政治话语更强调国家主体视角,强调集体利益,聚焦执政党的管理、发展与改革、法治等社会性议题,而美国政治话语强调国家叙事的同时,也很重视个体利益叙事,侧重经济、商业、安全、家庭、就业等话题。

  最后,相对而言,美国政治话语更突出以第一、二人称呈现的主体叙事,而中国政治话语更强调以具体对象为中心的客体叙事。

  第三,结合微观与宏观对比分析,对中国政治话语“隐含叙事”的翻译实践可以做以下调整。

  首先,整体与目的语同类主题话语叙事规范一致。

  其次,部分叙事策略与目的语话语叙事规范存在差异,未来翻译实践可适度考虑如下调整方案:

  1.强化包容性人际关系叙事,即以第一人称复数主语(we)引导叙事逻辑,强化交际双方的共存意识,加强具体信息理解与接受程度。

  2.适度增加讲话人主旨叙事,即以第一人称单数主语(I)明确叙事主体身份,加强信息传递者的立场与态度。

  3.适度增加直接对话关系叙事,即以第二人称(you)引导叙事对象(特别针对特定发言对象,如青年),加强交际双方的沟通效果。

  4.适度调整叙事焦点,突出实义话题,即以具体话题内容为叙事起点,强化读者信息接受效果。

  总之,开展基于目的语规范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质量评估,能够避免“自己翻译、自我评价”的弊端,有效提高相关翻译行为效果判断的客观性。同时,由基于目的语规范而形成的体系化翻译策略可以有效提高中国政治话语翻译的一致性,加强相关概念表述及整体翻译操作的“标准化”,不仅利于提高翻译实践操作效率,也利于保证翻译质量。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要认识到依据目的语语言规范评价中国政治翻译语言形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不宜绝对以目的语语言规范来机械评价中国政治话语翻译。中国政治话语的特殊性必然导致具体翻译语言规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治话语的叙事模式,特别是具体关键概念和核心术语往往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与语言风格,甚至是中国独创的政治方案(如“小康社会”“精神文明”“一国两制”“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表达,相应的英文解释或表述可能并不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但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对国际公共理念的独特贡献,更蕴含着构建中国自身话语体系的机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19ZDA3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