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10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重点选题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培林,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文显,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周光权等21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选题策划提出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江出席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培林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江出席会议。
深入研究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在与会学者看来,这些课题包括“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当代阐释”“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世界大变局”“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当代意义”等,学术理论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表示,要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进行重点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景源认为,发展道路与历史观互为里表,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就要研究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大框架下,“‘史学革命’与唯物史观的传播”“唯物史观与改革开放”“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化”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骞提出“回顾和总结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影响及其理论效应”的议题。他表示,应从“引领革命实践”“倒逼资本主义改良”“影响新社会运动”等关键词入手,就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的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党委书记方军主持会议。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江小涓提出,要重点关注“新阶段国家治理问题的变化、挑战和创新”。她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具有重大转折意义、变化意义,面临新的特点、机遇和挑战。一是我国社会将进入高收入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提供有效的治理经验供我们借鉴。进入高收入阶段,人民对国家治理的诉求广泛而多元,是多方面的主体诉求。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治理新要求。数量扩张时期,治理可以“投”字当头,投钱、投地、投项目,通过扩量带动增长。质量提升时期,不仅要投,还要决策如何优化结构、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科技跟跑时期的治理和科技领跑时期的治理有很大不同。四是数字时代的治理新要求,要用数字治理经济、治理社会,要对数字化技术进行治理,要借数字社会发展推进整体治理变革。五是我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从互补关系为主进入竞争关系为主的时期,必然导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内生化了,此时国家治理任务有很大不同,而且在很多方面相互制约。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需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具备深厚国际比较基础的国家治理研究为支撑。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着与西方迥异的现代化道路。李培林提出,要研究“现代化理论和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实践”,基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与西方不同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指导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量化研究”,采用现代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证据,为政策研究提供量化基础,为深化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网格化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使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备受关注。李培林提出要重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基层社区治理”,特别是要研究如何在保证基层活力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认为,我国基层社区的动员机制和管理机制在疫情中展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做法、新经验,极具理论价值。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认为,应把“新时期国家创新治理”作为重要课题。他表示,随着中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体系治理模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如梳理不同类型创新政策、推动创新政策与微观主体更好契合等。
此外,全球治理、政府管理等问题也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应关注“政党+治理”“技术+治理”“公务员+治理”等问题。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该论断一经提出,立刻引发学术界的高度共鸣。江小涓认为,要研究“畅通外循环与内循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国际比较、国内发展阶段、发展战略调整等为背景,探究内循环为主背后的发展规律、国际经验、中国实践,如何实现双循环畅通并相互赋能,畅通双循环对体制改革和开放的新要求等,进行深入的学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研究国内外重大风险演进的规律性、增强风险研判能力势在必行。郑新业表示,要集合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联合攻关,做好前瞻性的风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提出,应基于大国发展的视角,在总结国际经验、开展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开展“大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大循环理论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
与会学者还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再分配问题”“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进新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等多个经济领域的重要选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法学方面,多位学者指出,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研究,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学界的重要任务。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研究”“新时期法律实施问题”“法律回应社会需求与民众关切研究”等选题也被认为极具潜力。
张文显提出“加强新时代中国法理研究”的选题。他表示,法理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概念和公共话语,但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化。面对修宪的法律基础、海洋主权的法理和历史、军事斗争的法理准备等问题,我们需要作出自己的法理解释,在国际上争取法理制高点,避免解释权旁落。
周光权建议就“法律介入数据治理的模式和深度”做深入研究。他认为,互联网社会个人权利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法学界亟须对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法律界限进行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提出,应重视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中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研究,在立法和制度构建方面出台基本法律指导。
注重研究跨学科综合性重点问题
与会学者还就哲学、史学、文学、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哲学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代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晓力提出“哲学如何落地”的选题,呼吁以哲学信念来指导技术变革时代的个体、群体乃至国家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与美育研究所所长刘成纪提出“中西互鉴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中国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文教化传统与中华美育精神研究”等选题,强调关注中国美学的学术传统和民族特征。
历史学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明建议关注“加强全球史理论与中国史理论研究互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模式与历史反思”等选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基于考古学视角,提出“文化与文明演变的理论反思与构建”“中国文明与文化起源、形成的实证研究”“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等选题。
文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英德提出应重视“文明对话机制上的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海外‘中国学’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反思”“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文学演进的历史考察”“中国文学的思想史研究”等选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定家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反思”选题,认为应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考察当代网络文学发展实践。
国际关系方面,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提出“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挖掘与提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研究”“对于国际形势的中国判断和中国解释”等选题,强调要将新的研究方法与前沿议题相结合。
新闻传播学方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应加强“新闻传播学的媒介学范式”研究,从方法论角度重构学科框架。
方军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对与会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各位学者立足不同学科领域,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新意的学术选题,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确定2021年重点选题有很大帮助。《中国社会科学》将继续坚持开门办刊的方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聚焦新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跨学科、综合性的重点选题,推出精品力作,努力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平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