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业气候适应能力增强
2019年08月05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5日第1749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气候变化给非洲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优先确保粮食供应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已经达成的共识。8月1日,世界银行非洲事务副行长哈菲兹·加尼姆(Hafez Ghanem)于全非洲(all Africa)网站撰文称,非洲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之一。农业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农业产值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但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粮食减产成为制约非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为了满足非洲大陆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必须提高非洲农业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非洲农业受天气影响明显

  加尼姆提到,过去20年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业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与此同时,随着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场规模的扩大,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成为众多家庭重要收入来源。但需要注意的是,极端天气频发正在侵蚀非洲农业的发展成果。2007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均粮食产量经历了四次大幅度下滑,每次下降都缘于严重的干旱和洪水灾害。2015—2016年,气候变化造成整个非洲的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导致约19%的非洲人口因饥饿患病。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粮食系统研究专业研究员劳拉·佩雷拉(Laura Pereira)对本报记者表示,非洲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原因有二:一是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非洲气温高,干燥地区广;二是非洲各国受限于人力、社会和经济等原因,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季节、温度和降雨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产量。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最容易受气候影响的区域。

  化被动为主动

  如何才能让非洲农业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加尼姆给出了两条建议:更多借助科技力量、更合理地利用资金。如果不能以科学为武器,而是盲目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可能导致土壤进一步退化,破坏了农作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农业实践领域也需要更广泛地应用已经通过实验验证的智能型技术。目前,卢旺达政府已经开始实施土地管理、水资源回收、山坡灌溉等项目,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塞内加尔政府也通过农业生产力项目引进了高产、早熟、抗旱的新型谷物品种,包括高粱、小米、花生和豇豆。这些新品种即使在降雨量少且不稳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平均产量提高30%。

  在资金使用方面,不少非洲国家进行了改进。例如,把过去直接发放的化肥补贴转为发放电子代金券,让农民购买改良种子,鼓励农民种植价值更高、更节水、更有营养的作物。政府从中也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主席吉尔贝·福松·洪博(Gilbert Fossoun Houngbo)认为,非洲地区的农民应该从被动适应气候变化,转为积极主动地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在2012年启动了小农农业适应项目。截至2017年,该项目已发放约3.05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该项目针对不同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需求,力图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并引入技术手段,如短信实时发送天气预报等,让农民更加及时地了解天气变化。该项目未来第二阶段还将对一些非洲国家的农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气候方面的评估。洪博表示,通过实践可以看到,非洲农民以及农场主对任何可以保护他们免受气候危害的方法或技术都非常感兴趣。但使用这些技术的前提是他们在经济上负担得起,而且能够让当地农民弄懂、弄通这些技术。

  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

  有研究认为,非洲的农业转型可以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将更有利于非洲应对外部风险,其中包括气候变化。

  目前,整个非洲大陆至少拥有390个活跃的数字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使非洲的农业生产力提高了73%,农民平均收入增加了37%。如果能够将这些方案打包在一起,建立一个“超级平台”,就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加纳和卢旺达等国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已经走在了非洲国家的前列。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非洲农业数字化范围。当前,实施非洲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是通信设施落后、运输成本大。而可行的解决路径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培养农民的技术应用能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