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会学可以被看作研究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接受,以及文学作品继续消化加工的社会前提和经济前提的科学。近年来,文学社会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围绕文学社会学研究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联结文学艺术与社会语境
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毋庸置疑。当今时代,我们应重视文学社会学研究。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瑛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第一,社会学是一门倚靠独特想象力而非研究对象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只要一种现象是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现象,就可以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因素包括作家、文学现象,都属于社会现象,因此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在社会学发展进程中,其人文气质越来越被各种形式化的研究程序所支配和消解。社会学在科学化进程中,不能忘却人之常情即感性,唯其如此,社会学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经验感,才能有生命力。第三,过去我们常想当然地以为,科学是非虚构的,可真实映现这个世界,文学则是虚构的,与现实世界无直接关联。其实,经典文学作品恰恰是建立在对现实更为敏感的把握基础上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表示,后现代状况的发生,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遭遇了危机,社会学研究视域内所有对象都面临着失范的境况。从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来看,对文学批评的话语模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叙事学出现了所谓“后经典叙事学”转向,即由形式批评转向社会文化意义批评,在叙事元素中代入了文化价值元素。国内现在通常把这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批评叫作“文化诗学”,即以诗学的批评话语来面对文学文本中的文化与社会问题。这种批评在方法论基础上就是传统的文学社会学批评模式,实质上,这意味着文学社会学批评在新的后现代语境下获得了新生命。
文学社会学把文学艺术与社会语境联系在一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维规表示,文学社会学的发展受到不少新启发,不仅来自文学研究本身,还来自社会科学的新视角,如体系理论、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从而拓展了研究思路。文学社会学似乎“无足轻重”,但又至关重要。
学科发展提出新问题
随着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引起学者的关注。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陈世华认为,文学社会学研究要从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关注。文学批评是对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个别研究,而文学史是对文学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未来,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对传统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重大社会事件对科幻小说的影响、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医学成果对人伦的影响等,都是文学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王志耕表示,文学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就存在一个问题,即把文学的艺术文本等同于政论文本、历史文本,从艺术作品中抽取出一个政论观点,或者将其归纳为一个社会事实,进而将文学叙事“降格”为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社会现实叙事,从而遮蔽了文学叙事的独特功能。因此,文学社会学批评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如果说文学叙事是一种“社会”叙事,但却是一种“反叙事”。文学的功能是要对一切社会现象进行重构,对一切既有的、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价值观加以审判。它的方式不是像政论那样在作品中发表某种观点,而是把活生生的生活整体的复杂性以一种艺术形象呈现出来,从而使被现实叙事所遮蔽的问题浮现出来,迫使读者与艺术文本一道成为审判者。
为学科研究增添新助力
好的文学社会学批评是一种高级研究,要能够感受到艺术文本所蕴含的“文本意图”复杂图式,还要掌握与社会学相关的知识。正如方维规所言,文学社会学是文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然而今天它似乎跨得更多。未来,推动文学社会学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在更多领域中提炼文学社会学思想,查考其变化与发展。不过,“跨学科”真正跨出新意的成果并不多见,以后要在跨学科方面做实做好。
陈世华表示,应该时刻关注时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作者所处的不同空间和时间对文学的影响。
肖瑛认为,从社会学研究角度而言,社会学不应该忽略文学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的实质价值,不应该满足于从外部视角即形式化路径关注文学现象,而要突破社会学的科学主义偏见,将经典文学作品研究同田野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努力,不仅能推进文学社会学发展,更能为社会学走出当前面临的想象力枯竭和过分形式化等危机提供助力。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