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特征。这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党作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特定政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领导力量和组织形式。政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为主体,任何民族国家要走现代化道路,都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执政党为领导力量整体推进。执政党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领导力量,在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高效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不仅推动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检视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直接指明未来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国际洞察力、强大的建设凝聚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奇迹。
探寻百年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密码,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文化兴党,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持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稳步前进。同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抓住了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全面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党的正确领导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党通过一系列党内法规体系和自我净化制度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确保领导的正确方向。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一方面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正确的道路选择,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为激发市场活力提供了政治保障,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改革开放建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其根本就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有力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对外合作,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者,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强领导者,是保证国家治理方向的领航人。确保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有力领导,要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下功夫,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机体有序运行的中枢神经,党的正确领导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根源所在。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始终落实党的各项方针和策略,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权威。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落实党中央精神,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党统筹全局和战略擘画的作用。另一方面,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建设的始终,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为制度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组织和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的意志宗旨、治国理念和政策方针的鲜明体现,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又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成熟稳定,在制度的落实和完善过程中也始终体现了党的领导权威。
人民群众是党领导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依靠力量,是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之源。国家治理是由党领导,政府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根本要求上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其根本立场必须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来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基点扎根于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属性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主体属性、依靠力量和发展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立场和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将以人民为中心从各个视角、各个层面融入国家治理的实践之中,这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和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将浓厚的人民情怀、鲜明的人民立场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渗透进治国理政各方面,确立为治国理政的指导理念,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从而凝聚了新时代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磅礴主体力量。
人民是出卷人,也是阅卷人,要将“人民满不满意、人民答不答应”作为评价新时代国家治理效能的依据。要全方位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自我完善,深化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和人民满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人民诉求的实现程度和人民生活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宣言生动地诠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依靠谁、为了谁的终极命题,表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使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追求的一种现代化,是继我国在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集中反映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诉求,是顺应时代、回应时代的必然选择。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向往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民生层面体现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民的关切。新时代国家治理观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强调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要在发展中依靠人民,在创新中信赖人民,在收获中回报人民。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造的热情,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各项实践畅通渠道,进而使人民的伟力得到汇聚,人民的智慧得到发挥,人民的利益得到实现。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属性的使命必然,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党实现全面领导的重要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要求来看,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和落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各个方面,还体现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体现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要不断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准确把握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深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灵魂的认识,使党始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由“国家管理”迈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四梁八柱”的制度设计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诉求,以最广泛、最深刻的民主形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找准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找准化解矛盾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方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以生态补偿机制和追责机制为保障,实现绿色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擘画,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贯彻落实总体布局的实践要求,既有利于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也有利于不断健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