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寿铁:作为文化、艺术和养生的曼荼罗
2019年06月25日 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25日总第1720期 作者:金寿铁

  在古印度语梵语中,“曼荼罗”(Mandala)本意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或“聚集”等,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义,它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其宇宙模型,或显现其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

  从历史渊源上看,曼荼罗作为僧人日常修习时的“心中宇宙图”,显现为多种多样的“心像”(Image)。在此列举两例,胎藏界曼荼罗与理性曼荼罗相称,在这种曼荼罗中,心脏形态的心像紧紧包裹母胎中的胎儿,以同心圆的形态,到处喷发出一股悲天悯人的生命力。金刚界曼荼罗与知性曼荼罗相称,在这种曼荼罗中,以九个正方形的聚集形态,将知性的沉着冷静显示为一种镇定自若、处之泰然的心像。此外,在其他曼荼罗中,或者强调两级之双对称的4的倍数,或者强调古老而常新的理想原型,凸显宇宙的整合象征性,形象地表现“神圣的心像”。

  卡尔·荣格强调,“曼荼罗—魔法圆圈”(The Mandala- the magic circle)是整体和完美的象征,对于保护混沌心灵具有决定性作用。借助于曼荼罗心像,可以表现心理分裂和偏离现象。荣格将自我心像与自我治愈的深层心理结构联系起来,把自我心像进一步理解为根据宇宙分配原理概括了的宇宙原型,从而宇宙原型不是传达性情殊异的内容,而只是显现同一的形象和浮想而已。形成这种同一性的东西,正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此外,宇宙的曼荼罗可以通过集团性舞蹈来经验和实现。通过推演酷似宇宙的仪式氛围,人类在模仿宇宙中无数星星的圆舞中,体验到无数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曼荼罗的宇宙经验中,别尊曼荼罗把宇宙概括为一个人格心像,借助于此,冥想者反复经验自我的解体过程,回归宇宙中心,形成自我与宇宙的一体感,克服主客二分现象。荣格说:“当人忘却并无法恢复其原貌时,很容易引起个人意识的混沌。”所以,这一可视化过程自始至终需要心灵导师的引导。曼荼罗的可视化旨在认识事物的“空”,其最终目标是借助于心灵导师的引导,意识到冥想者的内在性。我们为外部世界所环绕,难免受时间、地点、条件制约,但通过认识宇宙本源的智慧,我们能够将宇宙的浩瀚无际觉察为曼荼罗心像的纤细入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向无限的空间飞翔,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将世界的星星、月亮和太阳感知为我们内心深处的星星、月亮和太阳。

  在现代社会中,提升人的身心修养很重要。但是,迄今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大都偏重理性思维,大幅抑制感性情绪,其结果是人与自身本性渐行渐远。因此,在修身养性中,关键是打破理性思维的一统天下局面,从正反两面看待感性机制,接受长期被压抑的感性世界,通过重新审视被凝缩的心像的宇宙,敞开自由坦荡、无拘无束的心灵空间,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不仅有助于身心克服狭隘机械论思维方式的抽象与僵化,摆脱空虚无聊、不堪重负的日常世界,也有助于身心休养生息,为其注入一股新鲜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新世纪以来,作为一种独特的沉思冥想和身心治疗方式,源自佛教修行的曼荼罗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例如,日韩以旧华严寺为代表的佛教寺院纷纷实施“曼荼罗冥想”这一“寺庙寄宿生”(Templestay)计划。人们用多种颜色浸染的盐来直接制作曼荼罗,一边注视曼荼罗图像,一边练习集中呼吸,专注于“现在这瞬间”,通过自我反省体察,摒弃私心杂念,找回心灵的安宁。制作曼荼罗花纹图样是一项需要凝神专注、竭尽精诚的作业,少则花费数日,多则花费数月。然而,如此大功告成后,制作者们却用毛笔将其一扫而光,毫不怜惜其间所付出的精诚和努力。由此可见,制作曼荼罗的作业不仅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而且是一项宗教修行过程。制作曼荼罗是旨在唤醒佛教世界观“无常”真理的一种手段,通过毁掉亲手精心制作的曼荼罗,能够切身领悟到佛教教义的真谛:万物皆变,世事无常。曼荼罗的心像冥想有助于人们摆脱现代人流行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时尚,重新审视自身的心性。曼荼罗不是渊源于某一特殊的人的思维教义,而是渊源于人的内在想象的力量。正因如此,曼荼罗心像有助于人们返璞归真,进而赋予自身生活一种新的独特形态。

  在印度,数千年来曼荼罗都被用作印度教和佛教的高级冥想实践。在研究东方生存智慧的深邃底蕴过程中,卡尔·荣格率先评估了曼荼罗的精神分析效果,发现了曼荼罗象征对个体趋向“完美性”的独特作用与巨大潜力。荣格把曼荼罗称为“完美的自我精神分析学的表现”,他发现,通过解析这种圆圈的内涵,可以很容易觉察精神疾病患者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在他那里,曼荼罗是探索无意识和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通过与一切相联系的圆形的中心结构,或者非规则的反复的重点配置以及彼此矛盾对照的要素,可以清晰地表现对精神疾病的补偿。这些都起于自然的自我治愈,它们并非有意识的东西,而是本能的欲望。”荣格让那些对曼荼罗一窍不通的患者亲手制作曼荼罗,这使他得以正确地诊断患者的障碍,帮助患者走向自我的完美。自卡尔·荣格之后,曼荼罗艺术治疗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患者涂抹画有图案和纹样的曼荼罗;其二是患者直接制作曼荼罗。艺术治疗师凭借患者使用的色彩或直接描画的图案图像,能够精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曼荼罗逐渐从宗教符号演变为文化符号,在这一过程中,曼荼罗在继续作为佛教所言真如实相法界秩序的象征的同时,逐步扩展为理想社会、心理秩序的象征,并嵌入现实世界。在整个世界被曼荼罗化的过程中,佛教尤其是密宗以此建构了理想的现实世界图景,并将之落实在现实和人们的行为中,人们根据这种理想的秩序生存与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曼荼罗秩序最终转而成为一种新的符码,嵌入人们理解周边现实环境和引导自身活动的认知过程中。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