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ain Me This: Creativity, Competition, and 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Constructions, A. Goldberg著,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于2019年出版。Goldberg在书中论证了单词和抽象构式是如何以相同的方式被概括和限制的。资料图片
坚持基于用法模型(usage-based model)的构式语法学家主张:语言或构式以一个有组织的清单(structured inventory)、构式群(construct-i-con)或网络(networks)的方式存在。构式的网络结构以及构式之间的不同连接关系,一直是构式语法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关注点。
从节点和网络的研究视角出发,历时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所有的语言变化都应该被重新概念化为“网络变化”(network changes),构式被认为是此网络中的“节点”,各个节点因为存在相似的形式或意义而形成纵向的分类联接(hierarchical links)和水平方向的聚合联接(paradigmatic links),各个节点和不同类型的联接关系组成了网络结构。我们把这种观点简称为历时构式语法的“网络节点观”。
构式网络有三种变化方式
基于所有语言变化被重新概念化为网络变化的理论前提,历时构式语法视域下的语言变化包括了构式变化(constructional changes)、构式联接变化(the changes in constructional links)、构式网络变化(constructional network changes)以及由此引发的图式性(schematicity)、能产性(productivity)和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变化等。历时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构式网络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发生变化:通过节点创建(node creation)和节点丢失(node lost);通过节点内部变化(node-internal changes);通过节点外部变化(node-external changes),即构式网络的重组。
节点创建主要指新构式的产生。在历时构式语法的研究文献中,节点创建多被称为“构式化”(constructionalization)。构式化是指作为形式和意义配对体的构式经历了其形式和意义的共同变化。构式的形式或意义的单方面变化不是构式化,不表征新构式的产生。构式化的过程伴随不同程度能产性、图式性和组合性的变化。节点丢失,指的是语言符号或构式退出语言使用系统的过程,又称为构式死亡(constructional death)。在历时构式语法的研究中,相比于构式死亡,构式创建或构式化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作为构式网络中的节点,新构式的产生或旧构式的消失,会影响或改变构式网络的组织结构,导致构式网络中构式抽象层级数目的改变。构式的产生或消失还可能影响其他构式:位于不同抽象层级、隶属同一范畴的不同构式,它们之间的分类联接会发生变化;位于相同抽象层级、具有相似形式或意义的不同构式,它们之间的聚合联接也会发生改变。
节点内部变化主要指构式自身的变化。在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文献中,节点的内部变化多被称为“构式变化”。作为形式和意义配对体,构式形式或意义单方面的变化,均都可称为构式变化。构式变化可以发生在新构式产生之前,也可以发生在新构式产生之后。但是,构式变化只发生在构式死亡之前。构式形式或意义的变化,多伴随有能产性和/或图式性的变化。图式性和能产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构式在构式网络层级中的上移或下移,即构式所属抽象层级的改变。该构式的移位会导致构式网络组织结构的变化,引发该构式与位于不同抽象层级、隶属同一范畴的其他构式之间的分类联接发生变化,还会引发该构式与位于同一抽象层级、具有相似形式或意义的其他构式之间的聚合联接发生变化。构式的移位,势必伴随构式图式性、能产性的变化,而构式图式性、能产性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导致构式移位。
节点外部变化主要指构式网络中构式之间的纵向分类联接和水平聚合联接的改变。纵向的分类关系发生在隶属同一范畴、位于不同抽象层级的构式之间,水平方向的聚合关系发生在具有形式或意义相似性、位于相同抽象层级的构式之间。少数学者认为位于相同抽象层级、具有对立(contrastive)形式或意义的构式之间也存在水平方向的聚合关系。共时构式语法学家较多关注纵向的分类联接,而对水平方向的聚合联接关注不够。历时构式语法学家从构式网络的视角研究语言变化,主张应该给予分类联接和聚合联接同等重视,聚合联接成为(历时)构式语法研究新的关注点。构式联接的变化,尤其是分类联接的变化,多涉及相关构式(节点)图式性和能产性的变化。所有构式联接的变化都涉及相关构式使用频率的变化,伴随有诸如图式化(schematizati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和结构启动(structural priming)等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domain-general cognitive processes)。这些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以及不同联接的概念基础(conceptual ground)和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在构式联接和构式网络变化的研究中受到了关注。
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网络节点观能够扩展汉语语法的研究内容。依据历时构式语法网络节点观,汉语中的各级语言单位,包括语素、词汇、词组、小句和句子等,都是形式和意义(功能)的结合体(构式),存在于语法(构式)网络中。汉语的研究内容可望实现更加宽泛的诠释,包括:构式的出现、构式的消失、构式形式特征、构式意义(功能)特征、构式形义关系、构式形式特征变化、构式意义特征变化、构式形义关系变化等;构式本身的能产性、图式性和/或组合性变化;构式在语法(构式)网络中的上移或下移,即其所属抽象层级的变化;构式与同一抽象层级、具有相似形式或意义关系的其他构式之间的联接关系(变化);伴随构式各类联接关系的图式化、范畴化、类比推理、结构启动等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等。可以说,基于历时构式语法网络节点观,汉语语法研究对形式和意义之间关系、构式之间不同联接关系、构式网络的动态性、语法研究认知解释性等方面的关注都有望得到最大程度的回应。
网络节点观能够丰富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家邵敬敏先生主张汉语语法研究应坚持“双向性原则”,两个方面的研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动。历时构式语法网络节点观正是对这一呼吁的响应。基于历时构式语法网络节点观,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可望实现多种双向研究的结合: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描写与解释的结合、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共时与历时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结合、个体与整体的结合、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等。构式语法学家A. Goldberg主张“构式语法的一个基本承诺是最终解释语言知识的方方面面”。历时构式语法网络节点观为真正实现Goldberg的这个理论主张提供了必要手段和实践可能,它有利于重新思考和深入探索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还有助于实现汉语语法现象(变化)研究的观察充分性(observational adequacy)、描写充分性(descriptive adequacy)和解释充分性(explanatory adequacy)。
(本文系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汉语副名构式语法网络关系及其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研究”(SISU2020YZ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