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古典文论海外传播影响力
2022年05月13日 05: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3日第240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中国古典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精华,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要求,也是拓展中西方文论对话的重要维度。在受访学者看来,中国古典文论具有西方文论不具备的开放性,加强对中国古典文论海外传播的研究与阐发,可以推动两者间形成深度交流和相互阐发。

  全面考量古典文论传播价值

  当前,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古典文论孳乳于中华儒释道的精神思想,脱胎于其文史哲的学术传统,被誉为“古代文化巨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自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论承载着中国本土的诗学思想,蕴藏着中国古典的文学批评精神,理论话语形态独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风认为,中国古典文论是中国古典文学经验的结晶,也是域外读者打开和进入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钥匙。中国古典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中国古典文学就是美丽的花朵,中国古典文论则是丰硕的果实,它们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域外读者就是通过中国古典文论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国古典文论为域外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思想,以此为参照回看他们自己的文学和文论,就会看得更加清楚。同时,中外文论也有相似的一面,通过比较、对话和融合,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文学和世界文论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国全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开展各项对外译介和海外传播工程以来,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如何“走出去”,已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戴文静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呼声并不高。事实上,中国古典文论所蕴含的言说及思维方式独具超时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精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最具“中国特色”的古典文论是当下中国文论“走出去”的研究主体。中国古典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和研究,其表面形式是中西文论间深层次的“生成性对话”,其内在本质是我们站在世界文论场域反观中国、阐释中国、理解中国的宏大理论命题。因此,对这一命题的思考已不限于学理层面,而应从文化战略高度加以全面考量。

  呼唤翻译与传播的新生力量

  尽管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些较为常见的著作已被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但由于中国古典文论形式多样、数量浩繁,目前仍有大量作品尚未得到译介和传播。在王洪涛看来,一直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翻译和研究的主力是英语国家的汉学家和华裔学者。但目前看来,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语国家的翻译与传播状况令人担忧。鉴于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力量近年有所削弱,以及新型汉学研究快速发展,中国古典文论翻译与传播期待新生力量的加入。

  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域外传播与研究状况,古风有三个基本判断。一是在中国古典文论的主要经典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研究的热点,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也多。二是从全球来看,国外多个国家均有学者研究中国古典文论,其中日本、韩国和美国是热点地区。日本学者多以文本为主,进行个案和精细研究;韩国学者多以宏观的理论研究见长;美国学者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三是日本、韩国等国学者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局限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圈子内;欧美各国学者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则局限于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圈子内。东西方各国主流文学理论界,都还是以西方文论为主,中国古典文论尚未进入他们的视野。因此,海外中国古典文论的传播和研究,基本上属于“小众”行为。

  事实上,中国古典文论的翻译、传播、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涉多方因素。戴文静认为,首先,中国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有矛盾,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学路径致使古典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的对话缺失。其次,中国古典文论自身充满复杂性,对译者及研究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中国古典文论在世界文论界的长期缺席,遮蔽了其精辟思想的现代性价值。我们需要在此方面加以努力,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研究,站在中国学术自身的立场,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文论中的误读等现象作出一种合理的历史性解释。

  深化中西文论话语理论互通

  为推动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王洪涛认为,目前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从对外文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国古典文论的翻译与传播。中国古典文论的翻译与传播事关中国文论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必须要重视。其次,要重视中国古典文论翻译与传播人才的培养。考虑到从事中国古典文论翻译与传播需要非常专业的学术人才,可以设立专门的海外留学奖学金,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学者到海外留学,当然也可以与国外一些汉学研究实力较强的大学联合培养有志于从事中国古典文论翻译的优秀人才。最后,在研究层面突破以往的狭隘视野,多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以查明能真正实现中国古典文论海外传播与接受的路径、方法与策略。

  古风建议,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古典文论经典文本的精准翻译。理想的翻译既要准确传达原意,又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应提倡中外学者合作翻译,不断提高翻译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古典文论话语的翻译、研究和输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古典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研究一直是热点,硕果累累。同时,要加强中外文论的“双语”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特征的元范畴和美学命题,这些独特的标志性话语体系包含深刻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韵,具有比西方文论更加明显的开放性和延展性。戴文静认为,有必要从中国本土语境出发,对这些标志性话语体系的海外译释予以重新体认。一方面,透过“他者”镜像清晰“自我”,进而借助“他者”来重建和丰富“自我”,为两者的有效对话确定一个有意义的支点。另一方面,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应充分理解文论话语体系的内在语义内涵及其逻辑关联。同时,把国内研究成果拿来与海外汉学展开批判性对话,检视其中的误读,深化中西文论话语理论层面的互通与互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