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
2022年02月07日 10: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7日第2341期 作者:黄秋生 刘惠雯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1899—1977)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通识教育思想在美国教育界,甚至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初期,赫钦斯针对美国盛行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提出了其独特的通识教育思想,该思想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通过深入研究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可以获取有益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

  通识教育提出的背景

  19世纪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形成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潮,对当时美国大学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美国盛行的实用主义社会思潮对其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当时,这种社会思潮尚未在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上半叶经过杜威的宣传与推动,实用主义思想才逐渐上升为美国高校的主导思想。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是符合当时美国发展的特点与需要的,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推动美国高等教育逐渐向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为当时的美国建设培养了大量优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在3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过度强调学分制和选修制,导致学生更加重视实用性而非学术性,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主导,大学教育中的理性原则逐渐丧失。受过度的实用主义社会思潮影响,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受到阻碍。

  对此,西方不少教育家以及学者开始反思并展开了批评,其中赫钦斯是当时最激烈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批评者。正是基于对杜威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赫钦斯形成了其独特的通识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识教育,也被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其发展历程久远,在西方的传统教育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赫钦斯大力提倡通识教育,其目的正在于恢复这一传统。

  通识教育的展开与落实,首要工作在于明确教育目的。赫钦斯认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展开建立在认清目标的基础上,因此大学认清目标,而且认清主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自身的人性观和形而上学观,赫钦斯提出了其独特的通识教育思想及对通识教育目的的相关看法。基于自身的人性观,赫钦斯认为,找出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具有一致性的人性共同点就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虽然不同机构、不同地方的教育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是细节,所有的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那么教育就代表着教,教则代表着知识传授,拥有了知识才能拥有真理,任何地方的真理都是一样的。正因如此,任何地方的教育也都是一样的。基于自身的形而上学观,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必须以追求“智慧”和“至善”为目的,一旦脱离此目的,通识教育就无法在高校实施。教育必须以人为核心展开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前提。如果教育活动未能认清这一目的,那么其发展也将偏离正确的轨道,失去前进的方向。他还进一步强调了追求“智慧”“至善”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综上所述,在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中,大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明晰真理和获取智慧,另一方面是通过追求“至善”,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高校要实现通识教育目的,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作用,离不开制定对应的课程。在其《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赫钦斯提到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十分混乱,陷入了“两难困境”。要破解“两难困境”,关键在于制定以追求知识和理智为目的的通识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必须以永恒价值的研究为基础。因此,“永恒的学习”乃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对于“什么是永恒的学习”的问题,赫钦斯认为永恒的学习主要在于对永恒知识的学习,即学习优秀经典名著。一本名著即使历史久远,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其产生时期最优秀思维的高度凝聚,其重要性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却忽视了教授经典名著,而赫钦斯提倡的通识教育改革,认为唯有通过对经典名著的学习才能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在赫钦斯看来,没有名著的教育就无法使学生了解任何学科和当今世界,也就无法展开通识教育。在经典名著的熏陶下,有利于指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实践的展开,通识教育有利于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未来生活、工作等方面筑牢基础。

  为了避免重复浪费高中的最后两年和大学的前两年时间,以及厘清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区别,赫钦斯认为有必要分阶段实施新的教育学制。如中等资质的学生通过6年小学教育和4年中学教育完成中等教育。在此基础上,部分学生可以选择4年制的通识教育;另一些学生可以选择偏重技术性、专业性的教育,但也会学习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推行前者的教育机构被称为“自由教育学院”,推行后者的教育机构则被称为“技术学院”。但是在后期,赫钦斯关于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认为专业教育是建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可以先进行通识教育,然后再展开专业教育。此外,赫钦斯认为,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完善配套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配套体系还需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如果能够重新恢复形而上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那么就有利于在高校以及整个世界建立合理的秩序。除此之外,针对当时美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赫钦斯认为,高校有必要通过成立专门收集信息的研究所来扫除这些不利因素。

  客观认识通识教育

  赫钦斯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倡议者之一,基于美国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赫钦斯大力倡导通识教育思想及其改革实践。其通识教育思想及实践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地域、时间的限制,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高校均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吸收借鉴经典名著和古典高等教育理论,赫钦斯创立了其独特的通识教育思想,有力回击了在当时美国高校占据主导地位的实用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实用化、庸俗化、金钱化、职业化等思潮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根本,更注重人性的发展而非人力的发展,重视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受赫钦斯通识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而是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受特定的历史背景限制,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过度区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利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过分推崇学习经典名著,而忽视了对当下最优秀作品的学习,以及忽略了对东方优秀文化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偏见性;极力推崇理性思辨能力,而未重视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实用技能,从而易导致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轨、与社会发展脱节。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