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马来西亚沙捞越区域华人社会
2020年08月24日 0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4日总第1995期 作者:陈杰

  马来西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作为东盟中经济比较发达的成员国,马来西亚同中国的交往十分密切,中国曾连续多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而沙捞越州,又称砂拉越,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中面积最大的,也是伊班人、华人和马来人等27个族群的聚居地。加强对东马地区,包括沙捞越州和沙巴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学术价值。

  战略位置重要 合作前景广阔

  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早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沙捞越地区居住,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直是人类学家和探险者关注的焦点。历史上沙捞越地区原是文莱的领地,后来曾先后被英国人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cke)以及日本和英国殖民者统治。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沙捞越成为了马来西亚的一个州。

  南海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基石,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中马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大陆与沙捞越州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马来西亚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沙捞越州经济不算特别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这为在该地区开展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供了空间。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企业已经参与到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巴贡水电站、基都绒燃气循环电站等,都有助于提升沙捞越州的经济实力。2016年福建省与沙捞越州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为双方深化经贸、人文和旅游等各领域互利合作搭建了综合交流平台。

  兼具海外华人共性与独特个性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历史上华人对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为东南亚。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中国人到婆罗洲经商,与当地原住民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活动。19世纪50年代起,大批华人开始踏上这片土地,从事矿业和农业生产。20世纪初,福建人黄乃裳带领大批福州民众移居沙捞越,创建了“新福州”垦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沙捞越华人打上了“福州人”的烙印。另据资料记载,1916—1941年间,福州市所辖闽清县共有1149户6000余人移民海外,其中95%是到沙捞越。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华人在沙捞越社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为该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沙捞越的泗务(旧译“诗巫”)市被称为“小福州”,这里的居民大多为福州移民后裔,其语言、饮食习惯等都保留着浓郁的福州特色。华人积极投身于沙捞越的经济建设,同时一直与当地的原住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由于人文和地域的原因,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一部分的沙捞越华文文学也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书写婆罗洲”的理念和作品在当地文化界和马来西亚国内外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张贵兴、李永平等当地作家所撰写的关于沙捞越华人和原住民的文学作品在海外华人文学世界享有盛誉。

  因此可以说,沙捞越华人作为海外华人的一支,既具有海外华人的普遍共性,也在政治理念、文化素养等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代表性学者研究成果丰硕

  随着时代的变迁,沙捞越这块土地越来越多地吸引了本地研究者和其他国家学者的目光,各类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从不同视角展现了沙捞越以及当地华人的历史和现在。中国学者田汝康是沙捞越华人研究的先驱,他所撰写的《砂拉越华人社会结构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沙捞越华人社会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沙捞越华人研究经典之作。该书探讨了沙捞越华人的社会结构及其组织、经济形态、权力结构和与祖籍地的联系,剖析了沙捞越华人的历史和社会经验。

  沙捞越当地学者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刘子政,他的研究侧重于华人迁移和东马开发的历史、华侨人物、东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及华人文化等。他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先后发表专著10余部、学术论文200多篇,代表作有《砂捞越史事论丛》《黄乃裳与新福州》《砂捞越百年纪略》《诗巫劫后追记》等,为沙捞越华人历史与文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史料发掘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填补了沙捞越华人历史研究的很多空白。另外,作为马来西亚资深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者的田英成先生,近年来也出版了很多有关沙捞越地区华人研究的学术论著和论文,代表作有《沙捞越华族社会结构与形态》《砂拉越左翼运动史》《田农文史论集:族群·政治与文学》等。

  1990年,当地华人创建了非营利民间文化团体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希望能借民间文化力量的厚植与深耕,在沙捞越的土地上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该协会成立之后,出版了80多种以中文为主的文史类书刊,展示了诸多学者在沙捞越华人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也反映了当地华人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执着和热情。

  研究视角更加多样

  进入21世纪以来,沙捞越华侨华人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各国和地区有关学术机构出版的、以研究沙捞越地区华人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类专著有80余种,所用语言多为中文和英文,内容涉及历史、革命运动史、教育、经济和原住民研究等。

  从学科研究角度看,在研究沙捞越地区华人历史方面,主要出版文献有《砂拉越历史文件集》《砂拉越的出洋客》《泗里街省华族史料集》等。在教育方面,主要出版文献有《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对砂拉越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1841—1989)》《华教百年坎坷路:砂拉越华文中学奋斗史》等。在近代革命史方面,主要出版文献有《探索砂盟革命运动的败因》《砂拉越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对话》等。在华人社会文化方面,主要出版文献有《砂拉越华人社会机构研究报告》《传承与创新:砂拉越华人社会论述》《砂拉越华人社会史研究》等。在有关沙捞越原住民的研究方面,主要出版文献有《白人拉惹统治前的婆罗洲海达雅克人》《一个屋檐下:马来西亚砂劳越伊班族特展专辑》等。

  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向世人展示了沙捞越地区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近百年来华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卓越历程。其中有关沙捞越左翼革命运动历史的回顾和研究多为当年亲历者所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对沙捞越地区原住民的研究则为我们展示了东南亚地区人口较少族群的别样风采。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对沙捞越地区相关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已经不再局限于亚洲的学者,不少欧美学者也纷纷投入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并且出版了一些相关英文学术专著。

  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人口比例比较高的国家的研究。但相对于对西马地区的研究而言,我们对东马地区华人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等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学术专著主要有《黄乃裳传》《刘会干与启德行——一个华人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刘子政与砂拉越史研究》《从森林中走来:马来西亚美里华人口述历史》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学术界对马来西亚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宽泛的层面上,相关成果内容多以普及性介绍和现象描述为主,研究领域和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也需要更多采用一手资料,对微观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亦有待加强。沙捞越地区的华人在政治参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研究这一地区华人社会发展融合历程和经验,对其他区域华人华侨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