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促进地区经济转型的国外实践
2020年06月15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5日第1947期 作者:朱华友 李娜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地区成功缓解或应对危机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区域韧性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和美国阿克伦地区都是国际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典型制造业地区,它们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通过创新成功实现了路径突破。它们在面临危机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及背后的相关因素,值得我们思考。

  区域韧性概念受关注

  “韧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ilire”,多译为恢复力、弹性或韧性。恢复力的译法多见于生态环境、灾害、公共安全和旅游等领域,强调的是调整复原的能力;弹性的译法则多见于城市规划领域,强调的是系统应对外界干扰的承受、适应和恢复能力;近年来韧性的译法也开始受到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界的青睐。相比于恢复力和弹力,“韧性”所表达的含义更为丰富,既涵盖了有弹性的调整适应能力,又体现了系统实现新发展路径的转型能力。

  随着对韧性认识的深入和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韧性”的提法应运而生。经济地理演化学派核心学者波契曼认为,区域韧性是区域受冲击后生成新路径的能力,英国学者马丁和桑尼进一步区分了区域韧性的四个维度:一是抵抗(resistance),即区域对冲击的敏感性程度;二是恢复(recovery),即区域从冲击中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三是再定位(re-orientation),即区域经济应对冲击的再定位和适应性程度;四是更新(renewal),即区域经济更新其被冲击前的增长路径或向新路径转变的程度。其中,抵抗和恢复是其演化中的两类关键过程。目前,区域韧性已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转型发展相关概念,在国外城市和区域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领域受到关注,有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

  利用已有基础发展海上风能

  在危机冲击下,成功创造新路径的案例很多。德国北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德国大部分的造船企业。20多年来,德国造船业主要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冲击。第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前者导致亚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萧条,进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国际船舶市场需求骤减。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9·11”事件再次带来打击,德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又一次下滑。第二次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德国造船业在此次危机中经历了沉重打击,集装箱船订单量几乎枯竭。

  为此,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在困境中更新了发展路径: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造船业的重心转向建造豪华游轮、特种船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船舶;二是围绕“提效、减排、环保”三方面展开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天然气、电力和双燃料等动力系统,促进绿色船舶及废气处理技术发展;三是更新业务领域,实现了从造船向发展海上风能为主的转型。

  该地区转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产业基础厚实。海上风能开发所需要使用的部件的生产、储存和装配都需要大型厂房和生产基地,德国北部沿海地区的大型专用码头、港口和重型起重码头等基础设施,能满足海上风能公司的需求。当地船厂工人在大型部件的焊接和组装、海上物流和重型部件的搬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经验优势。第二,德国政府高科技战略的推进,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风能研发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三,政府的有效支持。处于这一地区的不来梅和下萨克森是德国较早实施海上风能支持政策的联邦州,其早期的政策参与及广泛的政治支持,不仅促使当地部分船厂转向发展海上风能,还吸引了一些海上风能公司迁至当地。

  以知识互联促进高分子领域发展

  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市(Akron)的兴衰与其支柱产业——轮胎产业集群的发展密切相关。对阿克伦地区造成冲击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新技术的出现。这是阿克伦轮胎产业集群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子午线轮胎从法国传到了美国,因其技术性能优越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斜交轮胎。在此次技术革新过程中,许多外国轮胎制造商纷纷通过收购阿克伦地区的龙头轮胎公司来获取下游分销业务利润,而非进行上游工艺和技术研发。这导致该地区的创新活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是国际需求变化的冲击。随着子午线轮胎的日益流行,国际消费市场发生变化。阿克伦地区的许多轮胎生产工厂或关停倒闭,或迁移至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新兴市场。轮胎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该地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

  为了应对冲击,阿克伦地区通过技术创新与加强内外部联系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从橡胶城演变成聚合物谷。将前期建立的工业基础应用到高分子领域,通过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的创新活动,推动轮胎产业从橡胶产品创新转向设计创新。有三个因素在该地区寻找新路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跨国企业、大学和全球知识互联。大学为企业提供知识共享平台,使初创型企业能够将其技术商业化。跨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既促进了行业知识的本地化传播,又加强了全球各研发中心之间的联系,形成完备的区域知识体系。二是产业多元化。阿克伦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延伸上游产业链,将聚合物研究拓展至包括纳米产业、特种化工和新材料等在内的其他研究领域。三是较好的内外部联系。该地区的大学、研究中心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为聚合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而跨国公司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知识活动的集中与国际化发展。

  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和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地区在危机冲击下成功实现转型,其共同的韧性因素是区域创新、产业多元化和政府支持。此外,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内外部联系也在路径创造中发挥了作用。可以看出,区域韧性的塑造和保持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路径,无论是路径偏离还是路径突破,都无法与历史积累和原有发展轨迹完全割裂开来。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再地方化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机理与路径”(415711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