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倪瓒的生平经历,目前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资料中搜寻整理,如《明史》《新元史》《清閟阁集》和墓志铭,倪瓒的诗文、题跋及绘画作品,相关人物的笔记和诗文等。此外,学者编辑整理的各种《倪瓒年谱》也可作为重要参考。概括而言,通过倪瓒的家族背景、学业宗师、至交好友、存世诗文和绘画作品可以略窥倪瓒一生的遭遇与境况。同时,倪瓒与道教的关系,倪瓒绘画作品的当时评价和后世影响,倪瓒本人清高绝俗的“高士”形象塑造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倪瓒与道教的渊源
倪瓒,江苏无锡人,原名珽,后改瓒,字泰宇,后改元镇,号云林,别号朱阳馆主、萧闲仙卿、沧浪漫士等,或署懒瓒、迂瓒、东海瓒。因其号云林并筑有“云林(草)堂”,故常称云林先生。
倪瓒先祖为汉代御史大夫倪宽,十世祖倪硕自西夏入使宋,不还。五世祖倪益持节江南,因倾慕江南的山川明秀、民风淳雅,而徙居常州无锡。倪氏为当时江南的巨富之一,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东吴富家,唯松江曹云西、无锡倪云林、昆山顾玉山,声华文物,可以并称,馀不得与其列。”
倪瓒出身道教世家,也曾为道官。《鸥陂渔话》有倪云林纳粟补官条:“先生家素埒封,以纳粟补官道录,应时君之诏,以济饥乏,非求贵也。”倪瓒的别号,如净名居士、倪幻霞、幻霞子、幻霞生、素心道人、西清道士等也颇能体现其道教信仰。《清閟阁集》卷十一称倪瓒“经史诸子,释老岐黄,记胜之书,尽日成诵”。《明史·隐逸传》卷二九八载:倪瓒晚年经常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
无论是亲朋故旧,还是学业宗师,倪瓒结交许多道教人士,如王寿衍、李啸、青城道士、章心远、王宗晋、吕尊师、钱羽士、薛羲、张雨、黄公望、周玄真、方从义等,也有杨维桢、陶宗仪、卫九鼎和姻亲顾仲瑛、陆德原等。在此过程中,有大量与上述人物唱和交游的文献记载、存世诗文和画作题跋传世。
倪瓒拜金蓬头学道,与黄公望以师徒相称,请王仁辅教授学业,与张雨是至交好友。黄公望中年出家,为全真教道士,66岁时,曾与莫月鼎、张三丰、冷谦等有过交往。黄公望长倪瓒37岁,算是忘年交,二人相识主要是通过倪昭奎的引荐。黄公望与倪瓒在作画写诗、交游学道中交往较多且感情深厚,在《江山胜览图》上题有“惟云林能赏其处为知己”一句,黄也因此被戏称为“清閟阁中一老友”,二人关系非同一般。1341年,黄公望73岁时,为倪作《层峦晓色图》,倪、黄二人均在此画上题跋。王蒙也曾持倪瓒的《春林远岫图》请黄公望题诗。倪昭奎在江南道观里结识了梁溪王仁辅,见其博学多才,道学深厚,儒道兼修,于至大元年(1308),聘王仁辅到家馆教倪瓒和倪子瑛读书。除了上述三人,倪瓒与至交好友张雨亦感情深厚、关系密切。
倪瓒虽一生未出仕,但与官府和权贵的交往却十分密切。从诗文来看,交游赠答的有总管、秘监、府判、同知、县尹等元朝政府的各级官员。而在《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遗稿》《清閟阁全集》《清閟阁全集补遗》所收录的诗文、遗事和书画著录中,有大量与道教有关的诗作。在传世的一千多首诗词中,与道士或道教、道家有关的诗词文约占1/6,此处试举几例。《义兴异梦篇》:“纷攘千态,怪技百出。予兹泊然,抱冲守一。廓如太虚,云敛无迹。”《杜真人听松轩》:“计筹白石顶,闻有丹丘生。和玉饮晨露,搴林餐绛英。止鹤眠松警,萤火照书明。为善得仙道,翛然不近名。”《出郭》:“赋归亦无家,块处蜗牛庐。身世一逆旅,成兮分疾徐。反己(身)内自观,此心同太虚。”《陆德中祈雨有感》:“辟谷清虚久,晨窗餐绛霞。濯神咸池水,宴景丹元家。忧国悲民瘼,早郊起雷车。枯鱼出涸辙,槁苗生稻花。我住清江渚,种芹绕江沙。忽乘莲叶舟,赠我仙掌茶。拟访安期生,为觅枣如瓜。”《张炼师祠醮感致瑞鹤赋赠》:“我识白云君,尚友赤松子。仙署閟清严,社公随役使。步虚礼初日,飞神谒钧天。时有五白鹤,翩翩(飞飞)绕香烟。”由此可见,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倪瓒对道教历史与教义、功法与修炼都有广泛的接触、深入的思考和深切的体悟。故而,周南老在倪瓒墓志中说他:“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倪瓒于至正二年(1342)到至正六年间,变卖田产弃家而去。至正十三年后,他过起了在太湖漂泊的生活,于洪武七年(1374)还乡,当时已是无家可归,暂住江阴姻亲邹惟高家,后因脾疾于当年12月14日病逝,享年68岁。
道教对倪瓒书画的影响
倪瓒生前没有诗文集刊行。明代蹇曦收辑倪瓒作品,编成《倪云林诗集》六卷,于天顺四年(1460)刊行。倪瓒八世孙倪珵于万历十九年(1591)重刻此本后,又汇辑增补倪瓒作品,编成《清閟阁遗稿》十五卷,于万历二十八年刊行。清代曹培廉在《清閟阁遗稿》的基础上,重新编订并增补,编成《清閟阁集》十二卷,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行。
在元代,身为道士或信仰道教、崇尚道家思想的画家有赵孟頫、黄公望、吴镇、方从义、张彦辅、张雨、邹复雷、冷谦、邓宇、吴伯理等。而倪瓒作品体现出的天真幽淡、不拘于俗,自然与其信仰密不可分,颇具代表性。他的画、书、诗的艺术成就受儒、道、释多重影响,但仍以道教影响最为深刻而持久。这一点可从倪作画风画境、章法布局、笔墨语言、画作尺幅、图像元素的分析中充分体现。
倪瓒传世作品中最能体现道教信仰的是《鹤林图》(中国美术馆藏)。该图讲述元末明初神霄法派道士周玄真举行斋醮科仪时群鹤出现坛场的图景,并有倪瓒题:“鹤林图,为玄初画,瓒。”《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是倪瓒45岁时为庐山甫所作,该图上部远山简约皴擦,近处有六君子挺立。整幅作品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道意跃然纸上,完美地将山水画中的写实与写意融合在“法自然”之中,充分体现了道家“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思想。《幽涧寒松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以清静恬淡的表现风格体现了《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境界。此图描绘了山坡寂寥的景致,山涧潺湲,溪涧旁几棵树木,辅之以大量的留白,给人一种清凉静谧之感,可谓以清静心而化众人。《渔庄秋霁图》(上海博物馆藏)是倪瓒55岁时创作,18年后才题上诗跋。画风上将简略虚空推向了极致,呈现虚无浩渺、运化万千之象。道教重生、乐生,《太上老君内观经》将道与生提到相当的高度:“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这在《紫芝山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得以体现。近处的山坡以特有的折带皴立体呈现物象苍茫、浑厚、坚韧的特点,气脉不绝而富于动感,质地松软、生趣盎然又敛而未露,通过苔点而使整幅画气脉贯通,进而达到一种对生的褒扬与对道运御世的赞叹。斗方《墨竹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主体部分截取修竹的一段竹竿,从左下方呈弧形斜向右上角。倪氏写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聊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耳”构成了倪瓒画论的核心命题,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画创作之旨。若从道教视角来看,墨竹透露出一种去华、抱朴、归实的深邃雅趣,自古“君子于竹比德”,而倪瓒此图彰显了性情之朴。
倪瓒的画、书、诗浑然天成,法天贵真,以象显道,充分体现了一种去俗、去杂、去情、去形、去艳,与道家道教的精神境界高度吻合的特点。他在创作中悟道,在悟道中创作,努力实现一种天地人三才的和合与共、与道合真的大境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