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变迁 展现中国精神——谢晋的电影创作与艺术成就
2020年04月13日 0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3日第1905期 作者:马立新 马云松

  在中国电影史上,艺术家谢晋格外引人注目。他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精神蝶变、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他擅长以小博大营造家国情怀,书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民族史诗。谢晋的艺术生涯和他的艺术成就,给中国电影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坚持与时代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也是谢晋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谢晋的艺术创作与时代的发展一路同行,并始终走在中国文艺的前列。

  谢晋的镜头不仅精准地记录着时代,而且深刻地透视着时代、诠释着时代。土改是新中国成立后率先进行的一场改变亿万农民命运的社会变革。谢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水乡的春天》就将镜头对准了正在全国农村大规模开展的土改运动。这部处女作先声夺人,不仅显露出青年谢晋卓然的艺术才华,也揭开了他用电影记录新中国、书写新社会的序幕。接着,他创作的《女篮5号》,通过一个优秀篮球队员的人生和事业命运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新社会的时代风貌。电影《黄宝妹》则热情讴歌了以黄宝妹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谢晋连续创作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对推动改革开放的思想进程和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品也昭示出只有改革开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现实逻辑。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如果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文艺之道,更在明明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

  在以文艺明德方面,谢晋堪称楷模。他善于营造浓烈的家国情怀来激励和感召人民。《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明德序列,它也由此哺育和造就了中国文艺生生不息、蔚为大观的家国情怀。谢晋的电影作品很好地传承了这一传统。如《秋瑾》《鸦片战争》《水乡的春天》《红色娘子军》《女篮5号》《女足九号》《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都彰显鲜明的家国情怀,这些作品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谢晋善于表现中华民族真诚、善良和美丽的心灵,他的电影总是给人以温暖、积极和向上的力量。《高山下的花环》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固然是因为我军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感召,但最能引发共鸣的还是对烈士梁三喜的母亲和其妻子的艺术呈现。这两个人物的刻画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除了有引领时代、揭示时代的意义,这些作品对善良人性的表现和再现也令人动容。《清凉寺钟声》拓展了谢晋的电影风格。即使在这样一部探索性的作品中,他也没有放弃对中华民族美好人性的表现。他总能从社会转折和历史变迁中捕捉到民族的人性光辉,从时局动荡和世态炎凉中展现出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谢晋一生创作了20余部电影,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但每一部都堪称精品力作。他在精准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和以明德引领时代风尚的同时,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风格,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开拓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表达方式。主旋律电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主流电影类型,它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功能。从艺术实践上看,大部分主旋律电影都采用宏大叙事来完成某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传播,像《红日》《林海雪原》《大决战》等电影都是宏大叙事的典型代表。谢晋无疑是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标志性导演,而他更善于采用小视角、小切口、小人物,以静水深流的方式来诠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主题。在《女篮5号》中,他以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新旧社会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的视角,将新社会、新制度的优越性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红色娘子军》通过讲述琼花的个人成长史,揭示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革命的洗礼,奴隶不可能获得解放,劳苦大众不可能翻身做主人这一深刻主题。

  与其前期的主旋律作品相比,谢晋后期的作品愈加凸显出深沉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底蕴。这种艺术追求在其执导的电影《老人与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部作品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狗之间关系的比照,将观众引向海明威式的哲学沉思。

  观看谢晋的电影作品,观众更容易看懂、入戏,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谢晋很好地传承了中华美学优秀的叙事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以中国传统戏曲和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叙事美学,比如讲究故事的起承转合,强调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注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营造大团圆的结局等。谢晋从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水乡的春天》开始,就高度自觉地将这些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相融合,在《女篮5号》《舞台姐妹》中,其叙事简洁、流畅、抒情、尊重镜头惯例的特点已经显现出来;这些日臻成熟的叙事特色,到了《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牧马人》时期已经构成谢晋式的电影叙事风格。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晋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他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电影导演。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谢晋这样的有品位、有格调、有责任的艺术家。新时代的艺术家们应该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道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