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2022年05月05日 07: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5日第2399期 作者:李明德 寇杰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完善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期刊布局……支持根据学科发展和建设需要创办新刊”。意见再次强调了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打造一流期刊服务学科建设,依靠学科建设赋能期刊高品质发展,推动二者共生共荣、协同并进,现已成为一种共识。

  厘清学术期刊与学科关系

  学术期刊和学科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内在关系。先有学术,再有学术期刊,之后又催生相应的学科。学术期刊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学科明确自身定位后,又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了学术期刊。

  期刊的学术贡献体现在多方面。一是能巩固学科优势,服务学科建设。打造一个高水平、有特色、能领先的优势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学术期刊的支持。期刊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样态,既是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也是传播学科文化的通道,能在校内外、国内外、学界业界交流观点的过程中扩大学科影响力,巩固学科优势。二是培育新兴学科,引领学科发展。期刊既能发表开创性的学术成果,也可刊登对此提出疑问和补充的争鸣文章,从而引导科研潮流,孵化新的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三是回应现实关切,彰显学科价值。相较于各类杂文及感想,期刊文章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可信度更高,更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如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发表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一文,并开发出相应的预测系统,充分展示了“气候预测学”的学科魅力和价值。四是培养学科人才。近年来不少期刊都在强化“培养人”功能,开辟了“青年学者论坛”等一系列板块、专栏,以质选文、以刊育人,鼓励学术新秀提升能力。五是补齐教材短板,满足学科运作要求。期刊具有短、小、快的特征,能及时推陈出新,弥补教材更新时间久、出版周期长的缺陷,同时能以书评、勘误等形式刊出教材争议,公开讨论意见,待确证后集中修改再版,既减少了“发现一处修改一处”的成本,也满足了学科运作需求。六是通过跨境期刊对接国际学术前沿,促进中文期刊传播本土科研成果,促进内外联通,拓宽学科视野。

  学科对学术期刊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学科。围绕学科重点、难点、要点深耕细研,借助期刊输出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有力证明期刊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激发其内生动力。其二,培养现代化办刊人才。多个学科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赋能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相关人才在期刊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极大提升现代化办刊水平。其三,新兴学科推动办刊理念革故鼎新。新的办学思想、观点通过教改文章等形式传播至期刊界,会对办刊理念产生影响。

  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推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作互通、融合并进。当务之急,要处理好学术交流与学科评价的关系。当前,期刊展示科研成果、促进学术共同体交流的功能正在面临“异化”风险,逐渐沦为职称评审、课题结项、毕业成果检验等学科建设绩效的评判工具。当以数论刊、以刊论文的现象愈演愈烈,“学科评价能否用上这个期刊”的功利心成为一种习惯时,受众对期刊等级、期刊录用标准等的关注或许远远超过对学术问题本身的探索。这就不得不引发担忧:期刊依赖“学科评价”的机遇而兴,若有一天这种评价机制被改革或取消了,期刊及办刊人的出路在哪里?因此,处理学术交流和学科评价的关系,其实就是在这种危机未来临时,考量好把谁放在主导位置、靠谁维系自身生存的问题。毋庸置疑,期刊不断强化内容建设,做优做强自己,吸引他人主动关注,远比学科评价导向下的被动依赖重要。

  期刊如何做优做强自己?第一,处理好“追热点”与基础研究的关系。既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更要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做好基础性研究,夯实理论深度,为学科长远发展打牢基础。第二,处理好专业聚焦与学科交叉的关系。期刊要对照现实、找准定位,既鼓励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争鸣互话,也要在交叉融合中循着“专业相关”的主线走,打造特色品牌。第三,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论文数量是学科建设成效的关键测评指标,但在收稿、审稿、校稿条件达到峰值时,刊发速度过快必然降低稿件质量。期刊既要创新体制机制和办法,加快录用新成果,防止版面压缩消解学术信心,也要强化质量监查,力避“多而不精”引发的次生风险。

  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关系。目前,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已蔓延至期刊领域,如理工类院校的文科专业、文科类院校的理工医学科发展受阻,导致理工学科院校的文科期刊经营困局频现,文科院校的理工期刊数量一度缩减。这一方面导致期刊对弱势学科“提意见”“补短板”的作用难以凸显,弱的越来越弱,另一方面也阻断了强势学科向外延伸、借鉴弱势学科优点的通道,固化风险常使强的变弱。同时,高水平期刊作者主要分布于“双一流”或学科发展强劲的院校,普通作者难以靠近“龙头”刊物,普通期刊则很难吸引“大咖”投稿,加剧了学术失望和学科分化矛盾;理工医等学科多关注外文期刊,时常造成成果外流,文科专业则过度依赖国内期刊,极易导致视野狭窄。因此,通过对学科“保优推弱”,促进期刊均衡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引导学科创新

  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期刊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通过打造期刊话语体系助力学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紧盯知识流动需求,优化办刊资源配置。期刊要当好“协调者”,通过拓展优化人力、稿件、硬件等办刊资源,反推知识流动。如可在各校、各单位、各学科中指定联系人,集中收稿、便捷投递,通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缩短中间流程、加快审稿时效,为知识传播创造便利。

  其次,紧盯投稿人需求,创新办刊模式,服务学科发展。针对“审稿慢、无回复”的行业诟病,一是可基于用户画像技术进行针对性吸稿,通过算法推荐主动“送刊上门”,为投稿者减轻负担。二是建立同行评议第三方网络整合平台,将相关领域期刊、评审专家信息纳入第三方数据库,发布统一要求,作者一稿投递,系统对论文质量、学术诚信初评合格后,根据主题自动匿名同时分流,所有期刊实时展示处理过程,先审先录,不录则给出评审意见。如此,投稿者能将多次投递的无效时间用于提升文章质量,以合规方式实现一稿多投,提升录用率;期刊既能根治“一稿多投”现象,也能自主选择所需稿件,科学规划栏目;评审专家则可通过“审稿意见”沟通互动。三是建立来稿网络直发平台,系统在第一时间刊发所有初评合格的来稿,并开启读者在线即时评论功能,参考检索量、引用量、好评率对文章进行质量评定,择优刊出纸质稿件。四是综合运用网络首发、预印本平台先发、论文摘登等方式,适度增加版面空间。

  最后,紧盯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创新。期刊既要坚守传统学科理论,也要针对最新学术议题进行专题组稿,借助笔谈、述评、刊评等形式传播观点、收集意见,引导学科创新。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