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科学+诗歌”跨学科合作
2022年04月29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9日第239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悠然

  英国爱丁堡市纳皮尔大学学习与教学提升系副教授、英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级研究员萨姆·伊林沃思(Sam Illingworth)4月13日在美国非营利开放存取出版平台“公共科学图书馆”官方博客“公共科学图书馆·科学传播”发表文章,介绍了以诗歌作为科学传播媒介的创新性研究。他的新书《通过诗歌传播科学》2022年3月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出版。本报记者围绕该书主题采访了伊林沃思。

  科学传播是多向度活动

  伊林沃思认为,提到科学传播,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由专业人士向非专业人士介绍科学发现、普及科学常识的单向传播。事实上,科学传播是多向度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与科学家交流互动,为拓展科学边界、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澳大利亚学者将科学传播分为四个类型:职业型,即科学家之间交流知识;差额型,即知识从科学家流向普通公众,以填补后者的知识不足;咨询型,即科学家与普通公众双向交流知识,以及知识从普通公众流向科学家;商议型,与咨询型相似,但更具民主协商性,知识交流的主体地位平等,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相互尊重。

  伊林沃思在《通过诗歌传播科学》一书中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诗歌改善科学家向公众传播知识的效果,促进两者间的互动。据伊林沃思介绍,他在攻读大气科学博士学位时出于个人兴趣参与了大量科学传播活动,后来成为一名主讲科学传播课程的高校教师。2014年,他创建了个人博客“科学之诗”,定期在博客上发表自己创作的科学诗歌。最初,他的做法近似于翻译——用诗歌语言重新表述一项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新近发表的科学研究。但是,如此写成的诗作读起来十分生硬。伊林沃思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单独配说明来“解放”诗歌: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一项新研究的内容,类似于诗歌注解;诗歌本身不是对这项研究的重现,而是用来提供看待该研究的不同视角。

  在个人博客上积累了一定的诗歌写作经验后,伊林沃思创作了一些口语诗系列,进而结识了新的群体,也看到了科学家与诗人合作的更多可能性。他认识到,诗歌的强大力量不仅在于单纯的传播,还包括推动科学家与公众一起探索科学。于是,他开始组织合作性诗歌工作坊,以平等、富有创造性、可执行的方式将科学家与普通公众聚在一起。

  2020年,伊林沃思与一批学术界和诗歌界的同好共同创办了全球第一份刊发科学主题诗歌和艺术作品的同行评议期刊《融通》(Consilience)。该刊每季度在线出版一期,每期设置一个主题,任何围绕当期主题、符合期刊定位和办刊宗旨的来稿都会交由两名独立的同行评议员评估。《融通》对投稿人和读者都是免费的,运营团队由来自多个国家的70余名志愿者组成,目前阅读人数为每月5000人左右。

  凸显“诗歌科学传播”方法论

  伊林沃思表示,无论使用哪种媒介,有效的科学传播的关键一步是确定目标受众以及制定科学话题。当目标受众已知但科学话题未定时,传播者需要询问受众他们希望了解哪些话题、原因是什么。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与受众一起商定对他们有意义的科学话题,而不是选择自认为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这有助于建立对彼此的信任,赋予受众能动性并使传播更具针对性。相反,当科学传播的话题已定但目标受众未知时,传播者可以首先考虑自己较为熟悉的人群(例如个人博客的读者、社交媒体上的“粉丝”),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寻找受众(例如相关领域内的职业人士、业余爱好者)。找到目标受众后,传播者应再次确认待介绍的话题对受众是否具有吸引力,以便他们能够真正受益。

  伊林沃思将他的目标受众分为科学家、诗人、普通人三大类,希望他们都能从“诗歌科学传播”中受益。第一,鼓励科学家借助诗歌这一载体向公众传播知识并与公众合作生产知识。第二,帮助诗人广泛分享他们的作品,并在科研项目启动时就参与进来。诗歌不仅在研究完成后能够成为传播媒介,诗人特有的技能也可以助力科学家设计和构思研究项目。第三,给予普通人发声渠道,让人们表达希望获取哪些科学信息、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依靠科学解决。借力诗歌促成科学家与公众双赢互动的前提是倾听公众的需求。第四,帮助公众重新与诗歌建立起联系。

  确定目标受众和话题的过程,相当于寻找科学诗歌的创作灵感,接下来进入写作环节。伊林沃思的建议是从一种诗歌形式入手,熟练掌握后就可以脱离甚至打破固定形式。法国游吟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马来西亚班顿诗,这三种诗体篇幅短小、较为通用,有助于新手树立成为“科学诗人”的信心,为今后尝试难度更大的诗体甚至挑战自由诗奠定基础。伊林沃思说,过去七八年里,他的诗歌写作风格也在变化,从固定的诗体和韵律转向形成自己的特色。

  伊林沃思提醒,创作科学诗歌时需要注意避免写成平铺直叙的上句提问、下句回答形式,而是应“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该诗所讲的科学话题。科学话题中最吸引普通公众的元素是什么?如何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这需要“科学诗人”在实践中熟能生巧。此外,为诗歌取标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美国作家、诗人萨拉·古达兹(Sara Goudarzi)看来,“诗歌标题应该说出诗文中没有说的东西”。伊林沃思认为,如果诗文清晰地体现了科学话题,标题可以有更多自由创意;如果诗文有意带有模糊色彩或具有隐喻性,较直白的标题对读者更友好。

  完成整首诗后,就进入了通过诗歌传播科学的核心环节——发布作品。伊林沃思说,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式是在目标受众经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体平台上发表诗作。若想触及更广泛的人群,则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手段。社交媒体是扩大科学传播范围的强有力工具,其用户数量庞大、多样性强、遍布世界各地,且能使传播者及时收到受众的反馈。

  包容、平等、多元是共同目标

  伊林沃思谈到,科学一直在造福人类,但有时也被不恰当地附加排斥性和独占性,从而缺乏反思。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必须致力于加强科学的包容性、平等性和多样性,这不仅是一项伦理责任,还将改善科学的质量。诗歌有潜力使科学和科学话语更加多元化,但首先需要解决自身包容性不足的问题。科学界和诗歌界都存在以西方为中心、白人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许多人感到被边缘化、被排除在外。还有许多人在年幼时就产生了“诗歌很无趣”的感受,觉得诗歌与自己无关,尤其是特定类型的诗歌在西方教育和文化中占主流的时期。这就要求诗人和科学传播者深入群众,识别公众的喜好,创作与他们息息相关、令他们感到是为自己而写的科学诗歌,并且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美学观念。有能力阅读、分析、创作、表演诗歌的人越多,诗歌就越有可能给科学家以激动人心的启迪,进而帮助科学家以更丰富的科学方案应对全球性复杂挑战。

  伊林沃思对本报记者说,相较于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诗歌提供了一条质询、批评、丰富科学的独特路径。诗歌能够像镜子一样照出科学的瑕疵,并催生完善科学传播的思路。同时,诗歌极具灵活性、适应性,适合被打造为一种高度可及的传播媒介。诗歌对科学传播实践的促进作用还为科学传播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有利于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诗歌”的跨学科合作应确保所有人的声音都有机会被听到和采纳。真正的合作是涉及信任、能动性、全体利益的多向过程,而非一方对另一方提要求。其他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对他的“科学+诗歌”尝试普遍给予了正面评价,但“科学传播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误解依然很常见。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推动知识的跨学科共同创造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