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数字时代的经济哲学研究
2022年09月19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9日第249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进入了21世纪历史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迅速改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开辟经济哲学研究新境界

  数字化时代,人类出现了数字化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撰写的《数字化生存》著作中,意指在互联网、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基础上的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包括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审美等多个方面。如今,随着数字科技、数字经济的快速变革,数字化生存已然成为一种人类全新的社会生存状态。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且成就显著。从技术发展看,数字化、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利用并发展好数字化和智能化,亟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层面的探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提出,数字经济推动了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促使市场组织打破时空壁垒,重构模式,畅通了国内经济循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使数字经济具有了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表示,实现数字化生存与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正视数字资本化和资本数字化。资本应该回归其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防止其野蛮生长、无序扩张、平台垄断。这是对资本要素在中国发展所做出的规范性要求,也为经济哲学研究提出了重要命题。面向未来,如何利用数字化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如何推动数字技术、数字资本、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都是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

  数字化生存是一个哲学范畴,其寓意是讨论数字化生存世界所带来的人类遭遇和境遇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认为,自从海德格尔把“生存”一词提高到哲学高度后,我们对于“数字化生存”的理解也应达到哲学层面。数字化生存已经与当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人类生存的前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同样也与中国经济发展相联系。我们应结合经济学和哲学、经济哲学与中国整体经济两个方面,阐释数字化生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由此,我们就能在哲学视阈下,自觉将数字化生存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起来。

  赋能现代化发展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利用好数字技术,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推动数字技术、数字资本、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经过百年奋斗,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涛提出,改革开放把思想主体的心智解放了出来,中国经济才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历史表明,民族、国家的每次复兴,都与民族心智的觉醒和自觉密切关联,中华民族的每次复兴,都与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民族文化的充分自觉及精神自觉相关联。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坚定自信,让民族精神始终保持觉醒状态,才能更好抓住数字化时代这一历史性机遇。

  数字经济引领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应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与探索这一变化,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探讨数字经济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意义。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成全认为,数字经济可以调节生产环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引领下,优化分配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数字经济的虚拟化和超地域性弱化了交换环节中的市场壁垒,促进了市场一体化的形成,最终丰富了大众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我们要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为导向,在全新的组织方式和资源分配模式下,促进我国新发展格局更快形成。

  从技术维度、数字维度、经济维度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沈斐表示,在技术维度,我们应以“新”破旧,改造和提升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要以“快”赋能,畅通经济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开放融合、跨界发展,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按需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普惠格局。在数字维度,我们要抓住先机、强强联合,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经济维度,要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完善数字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蓬勃发展。随着科技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经济哲学研究方兴未艾且任重道远。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长期追求自由、创造历史活动的产物。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雄认为,数字化生存有着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共存、比特与原子同在、理性计算与非理性情感共生三个鲜明的哲学特征。这既是技术向度深究的方向,更是哲学向度追问的问题。数字逻辑运动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获得极大提升。但数字化生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诸如“人类的形式化”存在、数字决定论、数字化崇拜等认知幻象。为化解这些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出场和在场势所必然。

  数字化在催生新型经济方式、带来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也滋生出数字垄断、民生安全与主权安全等经济伦理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明月认为,从所有制层面看,这些问题源自社会化大生产与数字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数字经济资本化过程看,这些问题是数字经济要素资本化和运行模式资本化的产物。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看,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数字经济公有化与资本化并存。然而,只有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才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克服数字经济资本化的弊端。

  数字化生存世界,首先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数字化生存样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臧峰宇表示,在当前生活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型技术普遍应用,使我们的生存空间、生存构成、生存媒介发生了变化。数字经济是数字化生存世界的物质基础、实体性的内容,突出表现为数字产品的生产、交换与分配,包括了数字市场行为、场所、规则等方面,以及其中存在的竞争、诚信等各种伦理问题。从建构层面看,数字经济的现实问题不是否定数字化技术,而是为反思数字化生存世界提供合理的建设性方案。为此,数字化生存世界应被理解为超越物质世界的空间,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也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具备了物质存在样态。刘元春表示,在探讨数字化生存与数字经济中遇到的问题时,我们应有效融合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尤其是要打造经济学和哲学跨学科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学术平台来回应现实问题,把握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哲学。

  新时代,我们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创新发展,解决好当前数字化生存带来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不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努力构建起中国数字经济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