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贡献
2022年09月19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9日第2494期 作者:记者张清俐

  本报济南9月17日电 (记者张清俐)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9月15日,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际儒学交流融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从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视域,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拥抱世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自信,也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开放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情怀。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宣示了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理念和追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努力让世界多样性作为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呈现。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的,其中又充分学习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翟奎凤认为,在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在政治文化上表现为,“大一统”的精神特质贯穿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则为维护“大一统”格局、实现大同理想社会奠定了价值共识、提供了精神动力。

  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与会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乔清举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立足辩证的方法论立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对自然的剥削造成的生态代价。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要求,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提出了具有包容性的宇宙观与生态观,具有永恒的魅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认为,人类文明形态的跃升伴随着当代国际政治秩序的调整、经济格局的演变、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代儒学研究对这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亟须深入了解国际科技、政治、经济领域,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激活儒家思想资源。儒学的发展也只有从原则性的理念真正地进入现代生活,才能为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对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儒学对话也在世界文明交流融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生认为,从历史上来看,东亚儒家文明超越了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尤其是诸如“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义以为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日益成为世界文明对话共同接受的原则,被吸收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中。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伟表示,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未来,我们要将文化创新作为重要驱动力,积极参与到当前全球文明的会通与交融当中。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