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体育强国实践路径
2022年03月07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7日第236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3月2日,“全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高层论坛暨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加强党对体育事业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来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研究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指标和重大任务,深入研讨体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切实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要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建成体育强国为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发展路径;坚持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以人民为中心”是体育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滕艳丽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坚持体育强国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三是在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等方面,体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是体育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索“五育并举”的体育改革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的正式出版,为全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提供了方向指引。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提出,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日益凸显了体育的重要性。体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大球”振兴是体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攻坚内容。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表示,篮球、排球、足球的全面振兴,是把体育建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核心内容,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推动全民健身项目化、竞赛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示范工程。振兴“三大球”既要遵循体育发展规律、集体球类运动项目规律,也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既要能有效化解当前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要立足长远、系统谋划。

  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离不开人才支撑。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认为,近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体育应遵循“计划性与自主性相结合、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探索“五育并举”的体育改革,改变当下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快乐、重成绩轻意识、重课堂轻课外的体育教学现状,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实现高校学生体育高质量发展。

  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嵘均提出,从面向世界的角度看,要增强对外体育交流,提升体育国际影响力;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加速国际体育人才交流和集聚。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要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重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为媒介与载体,推动全球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从面向现代化的角度看,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加快体育经济现代化转型,大力发展外向型体育经济。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现了富强、开放的中国。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晔认为,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育实践。新时代体育的重要价值表现在,充分满足人类在自由、审美、育化价值方面的共同诉求,成为人类无差别交往行为的“有效”语言。

  中国正不断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琪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正确处理好体育领域“根”与“魂”、“道”与“器”、“源”与“流”、“形而上”与“形而下”等方面的逻辑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体育立场,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