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语言资源 传承文化根脉
2022年03月04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4日第2360期 作者:本报记者 钟义见 赵徐州

  我国是当今世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有关专家表示,“语保工程”一期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期将以更宽视野和更大力度来推动大批重要学术成果的产出,提升我国语言资源的保护利用能力。持续推动“语保工程”建设取得更大进展、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课题,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石小军、东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任彭爽。

  “语保工程”成果丰硕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打造语言文化资源展示平台等标志性成果。近年来,我国在语言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学术成果?

  石小军:“语保工程”一期完成了1712个调查点的语言资源调查采集任务,一大批濒危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了科学系统的调查与保护,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以及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等标志性学术成果。其中,20卷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与科普相结合的特点。30卷的《中国濒危语言志》对濒危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抢救性保存,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成果开发应用方面,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利用前沿技术手段,开展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存储管理、整理分析和应用展示等工作,通过录音、录像、图片、文字和音标记录等方式,全面、立体、直观地呈现我国语言资源的实态面貌。

  彭爽:近年来,我国始终秉持语言资源理念,开展系列保护实践,语言资源理论建构及中国实践、成效经验等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语保工程”的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2019年2月21日第20个“国际母语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

  尊重规律 科学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提高普通话全国普及率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少数民族语言,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下去?

  石小军:民族语言往往蕴藏着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智慧,既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身份认同,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高普通话全国普及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要科学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两项工作应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彭爽: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收集整理,有利于我们发现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找出普通话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普通话的推广效率。在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也要学好方言和民族语言,深扎文化之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全员参与 集思广益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工作至关重要。该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彭爽:“语保工程”的实施使许多濒临消失的语言和方言得以保存,为我国语言多样性传承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它唤醒了民众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意识,激发了人们关注方言的热情,也在世界上树立了语言保护的典型。“语保工程”获得的海量第一手原始语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迭代性,是无价之宝,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加工和全面深度的开发应用,最后建成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语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石小军:推进“语保工程”建设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开展各民族语言资源的常态化智能收集与系统性保护,编写出版各地区各民族语言资源集和濒危语言志,搭建民族语言资源智能收集平台,积极开展成果研发,加快地方民族语言文化博物馆建设和文创产品开发。同时,还要积极调动整合专家力量,培养语言研究队伍,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全民语言文化教育,全方位普及传承方言和民族语言文化。

  与此同时,“语保工程”作为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其语言资源的价值愈发凸显。因此,要继续加强同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世界其他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模式和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中国贡献。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