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2021年07月19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9日第221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充分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阔进步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的优异答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最生动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而提出,生动体现了党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长期积贫积弱的历史面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均达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中国人民正以昂首挺胸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正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表示,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切表达了彻底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面貌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进步逻辑。毫无疑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人类文明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故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数千年的梦想,也为世界减贫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相比,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为推动全球减贫提供了重要借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实践与理论两个维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表示,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中国共产党史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世界高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旗帜,彰显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奋斗铸就辉煌,历史启示未来。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深刻启示。张琦表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与贫困作斗争,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二是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三是把解决人民需求作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出发点;四是把改革与发展作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经验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小康社会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不同阶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制度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始终坚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之基。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新的起点上,要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实质性新进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提高小康社会质量,重点、难点、焦点仍在农村。张琦认为,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质量,必然探索解决包括相对贫困在内的更高层次的贫困问题。要立足乡村振兴,提高建设质量与标准,继续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发展;要走绿色振兴之路,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与增长极;要延续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设计,推动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设计,为全面提高小康社会质量提供制度支持。

  “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基础,确保新征程良好开局。卫龙宝建议,要挖掘和巩固内需市场的潜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我国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优势,巩固精准扶贫重大成果,深入推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让乡村振兴走出新特色。充分发挥我国国土空间发展潜力,推动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圈,形成若干世界级增长动力源,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

  雷明表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奋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认为,积极推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同样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加强和优化市场机制,让市场机制在激发活力和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应通过合理的政府干预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此外,应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优化各项社会政策,继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的质量、水平和均衡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