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2019年12月16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16日第183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张译心 实习记者 卫思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12日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围绕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成就,以及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夯实经济基础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2019年我国经济建设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尽管当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挑战,但我们的经济仍然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就,稳住了经济增长6%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使我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逐步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表示,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6.2%,低于去年同期的6.7%。但从经济增长率的绝对值来看,我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经济体之一。他认为,从经济史的视角来看,稳健的增长态势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常态,是历史必然。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推出了减贫、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较大成效。今年以来,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颖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一方面,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呼唤更加科学的经济治理方式,需要把全局观念和多重目标管理提到更高位置。公报中首次强调“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对于科学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公报第一次将“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并列,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思路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2019年我国经济虽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中央综合施策特别是运用逆周期管理政策工具,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使得经济平稳运行。精准脱贫、金融风险防控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黄群慧认为,公报围绕深化改革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尤其是在国企改革方面,提出要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通过这些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我们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

  稳字当头,百姓受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就业是中国经济工作“六稳”的首要任务,只有就业稳,人心才能稳,才能增强发展经济的信心。坚持做好中国的就业工作,要注重双创活动,注重劳动力培训,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及就业优惠政策。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强化风险意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表示,会议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优化经济治理方式,使宏观政策更具穿透力,通过“毛细血管”措施落地,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下,继续深化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把总需求管理和供给政策相结合。在风险意识方面,尤其要注意化解金融系统风险,着力解决行业、地区层面存在的债务问题、通胀问题以及经济下行的外部风险问题。

  推进落实新发展理念

  会议确定,明年六大重点工作分别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何德旭提出,2020年经济工作的六大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六稳”政策框架,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的必要之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六大重点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每项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精准施策。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例,应通过切实可行的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市场预期。未来积极财政政策要注重提质增效,注重可持续,注重贯彻市场化原则,注重守底线、补短板、强弱项、重软件,更加注重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郑新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系,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判断经济发展质量时,不能单纯地采用某个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应该系统地分析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当前一段时间,我国在减贫、环保、资源有效利用等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有效地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系统多元的政策评价体系。在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应清晰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以适度宽松的微观政策激发微观主体经济活力,保持经济长期向好的增长动力。

  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方颖认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原因要有准确的判断。要清晰区分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科学把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和方向。要注意更好地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但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要谨防由此带来的各种“挤出效应”,避免伤害市场机制和微观主体的活力。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更精准地服务于特定产业以及民营和中小微企业。

  盛斌表示,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方式转型期,由过去以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为主转变为以消费为主。要进一步发挥消费的作用,刺激经济增长,保障民生。加快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带动引领作用,使城市经济带、城市经济群成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中国的对外开放要由市场开放型转向制度开放型,在营商环境、监管创新、规制改革、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等领域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与演进中的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相适应。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为依托,对新的商业业态、模式与平台进行创新实践,切实实现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