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敦煌学百年回首与传承创新
2019年12月13日 13: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13日第1836期 作者:

   编者按:作为丝绸之路“咽喉”之地,古老的敦煌不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了佛教艺术的宝库莫高窟,而且留存下数万卷敦煌文献,从而形成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由最初的“绝学”发展为一门“显学”,至今已历时百余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敦煌学界在资料整理、文物保护、实证研究、理论创新以及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本期“特别策划”邀请有关专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总结百余年来我国敦煌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并描绘了新时代敦煌学传承创新的美好愿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约请专家撰写的其余稿件将在本报“历史学”版陆续刊发,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今天,敦煌只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既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相比,更不能与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都市相提并论。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伦敦学、巴黎学、北京学、广州学等。为什么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硕果累累 

  敦煌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在莫高窟一个小小的洞窟(第17窟)里,藏有数万卷古代文书,以及大量的绢本绘画等艺术品。由此吸引了不少国外的探险者来到敦煌,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写经和艺术品,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对洞窟的初步调查。1908年,伯希和来到莫高窟。他对所有洞窟进行编号、测量、拍照,拍摄了大量照片,同时抄录了各种文字题记。其后,编为《敦煌石窟图录》6卷出版。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就是主要根据伯希和的图录进行图像学研究,于1937年出版了《敦煌画研究(图像篇)》,这部著作对后来的敦煌壁画图像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敦煌文献为汉语研究注入新活力 

  语言学界习惯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敦煌文献大多是晚唐五代这个界标前后的产物,在汉语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其中以白话为主体的变文、曲子词、王梵志诗、疑伪经,以及发愿文、契约等社会经济文书,更是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这些文献对于推究古今汉语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沿溯,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敦煌文献的发现,为汉语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孕育或推动了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俗字研究等一些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运用近代报刊深化敦煌学研究 

  敦煌学是因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而逐渐兴起的学问,相关信息很早就见诸近代报刊。例如,罗振玉在《东方杂志》1909年第10期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一文,第一次引起国人对敦煌遗书及莫高窟的广泛关注。随后,与之相关的一举一动常常得到当时报刊的报道,并刊登图像与研究论述等。故而,近现代报刊是敦煌学学术史研究极好的资料宝库。

  加快海外敦煌文献数字化回归 

  如何让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回归,是敦煌学界比较热门的话题。柴剑虹认为,“第一,回首往事,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第二,立足当前,大家来积极推进文化学术交流;第三,放眼未来,坚信历史难题必将圆满解决”。敦煌文物实体回归难度较大,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此问题。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物中,占绝对数量的是敦煌古代写本及少量印本,后来学者称之为敦煌遗书、敦煌文献。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公开接受捐赠最多敦煌文献的,是由日本已故书法家青山杉雨家人于1997年10月将家藏的8件敦煌写卷送还,敦煌文物“回归故里”,回到文化遗产所属地。

  敦煌石窟考古回顾与展望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以后,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的奥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骗取和盗走了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与此同时,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等西方学者开始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对敦煌石窟进行调查、记录、测绘和拍摄等工作。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纷纷来到敦煌,如张大千、谢稚柳、王子云、向达、夏鼐、石璋如、劳幹、阎文儒等都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考察、记录、测绘和研究。1944年,以常书鸿为所长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对敦煌石窟进行管理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开始出现。除了临摹与保护,敦煌艺术研究所还有计划地对敦煌石窟进行重新编号、内容调查、题记整理、图像拍摄等工作。这些调查和整理工作,为敦煌石窟研究奠定了基础。

  敦煌西夏石窟研究任重道远 

  敦煌石窟群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碱泉子石窟,肃北五个庙、一个庙,玉门昌马石窟,都有数量不等的西夏洞窟和壁画,是研究西夏历史、佛教、绘画、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资料。从学术史和学科归属而言,敦煌西夏石窟的研究既是敦煌学的范畴,也是西夏学领域。其涉及藏传佛教与绘画、汉藏美术的问题,因此又是藏学的重镇。敦煌西夏石窟的研究明显具有跨学科的特色。

  敦煌佛教疑伪经亟待整理 

  “疑伪经”是源自佛教经录的一个术语,主要指佛典中真伪难辨的“疑惑”经和假托佛说的“伪妄”经。它们是伴随佛经翻译而出现的一类典籍,是中国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研究佛教的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古代正统的佛教徒出于辨伪存真和纯正信仰的需要,主张禁绝疑伪经的流通,致使大批的疑伪经被历代大藏经所摒弃,绝大多数已亡佚。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