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哲学方法论研究
2019年11月27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7日总第182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国际合作部、人文学部共同主办的“如何做哲学:元哲学与哲学方法论”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20世纪中外哲学状况的反思”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哲学是一项认知事业

  哲学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世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波提出,哲学是一项认知事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然界、认知人本身、认知个人组成的社会,以及认知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哲学和哲学史方面,虽然哲学与哲学史有特殊关联,但是哲学研究不等于哲学史研究。通过哲学史学习哲学、进入哲学,通过反思先前的哲学理论发展哲学,是看待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正确态度。

  关于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能否单纯依靠演绎,可从哲学或伦理学理论中推演出解决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表示,从生命伦理学的经验来看,解决一个伦理问题必须了解相关事实,否则无法作出道德判断和伦理决策。这就要鉴定伦理问题是什么。对于伦理问题需要进行分析,确定目标、价值及优先次序,找出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考虑其可能出现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将这些后果与我们秉持的价值关系进行权衡,通过伦理论证和反论证,找出最佳方案。

  关注哲学研究与社会现实

  现代学术发展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常常出现在“跨学科”学术研究和协调创新过程中。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江怡认为,应重视当代哲学与新科学技术的互动作用研究。当代哲学与新科学技术互动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时代创新意义。首先,当代哲学与新科学技术互动作用研究,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的认识方式与人类自身存在的关系,即人类的认识方式,包括科学和技术手段是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类存在。其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在思想领域的国际作用日益凸显。面对人类知识进步的重大挑战,如何在哲学研究以及跨学科领域中彰显我国的观念力量,变得十分紧迫。

  现代性与城市社会的推进催生出一些问题,如形式主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忠对形式主义的空间与城市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表示,形式主义是对形式的乱用、利用、盗用,涂层策略是形式主义的一种当代形态,对社会运行、精神生活等具有深层危害。文明进程包括城市现代性的成长,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是物质与空间生产方式、技术与经济运行方式、制度观念运行方式等的系统变迁过程。相较于华美、精致的修辞,当今社会更需要质朴、真实、感性的行为。全面建设质朴性社会,营建更为质朴、真实、规范、透明的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运行规则、社会互动行为,对减弱、克服涂层策略、形式主义有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当代价值论的研究地位日益凸显。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畅表示,中国价值论的主要成果,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汇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对公众的观念更新、对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确立和社会价值体系构建具有直接的指导、论证和辩护作用。从为中国和人类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的角度看,中国理论价值体系的完善与认同问题、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问题、中国传统价值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中国当代价值论研究与国际价值论研究的深度对话与合作问题、中国特色价值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问题等,都是中国价值论研究的重点。

  不断拓展哲学研究方法

  “元哲学”是在有关哲学的“性质”问题上,偏执于判定某种哲学是否属于“道统”或“正统”。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明表示,从哲学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追求正统、排斥异端的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国哲学在理念与概念框架上的创新。他认为,应在各类现象中发现哲学问题的思路,提出自己对问题进行解释的概念。

  “做哲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看待哲学和进行哲学研究的新鲜方式。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张能为认为,与传统哲学研究不同,“做哲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依照哲学性思维方法训练,对事物和世界本质性问题进行自我思考。

  “前提批判”是哲学重要的工作方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来表示,反思思想观念和生活的“界限”,是哲学前提批判的基本主题,无论是对“界限”的认识论批判、语言哲学批判还是历史实践批判,都充分表明,站在“界限”上去看、去思,构成了哲学前提批判的真实意蕴。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叶峰尝试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分析、评估传统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法。他表示,哲学中常见的概念分析并不是阐明已有的一个哲学概念的内部结构,而是寻找一个新的、可以用语言定义的等价概念。物理主义可以解释概念分析法的“先天性”,以及为什么哲学研究中使用概念分析法得出的结果经常不可靠。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哲学中的概念分析与科学中的纯理论研究一样,是分析、重构已有的理论,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