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制度优势 筑牢治理之基
2019年11月06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6日总第180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钟哲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10月31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指明了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既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演进史。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政权要稳定,一个社会要稳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加深入,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为了有效应对世界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中国之治”的强劲号角,是我国坚定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举措。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周忠高表示,《决定》的提出,有利于巩固当前复杂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效,也是我们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院长董伟俊表示,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战略任务和实现路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全新呈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彰显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全会全面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解决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洪向华谈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全国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与巨大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凭借这一政治优势,我们党能够及时回应人民的强烈期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海波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卓越成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繁荣、社会长期稳定。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社会治理通过强化预防性的思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进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集中体现了中国通过国家制度建设来提升治理成效的努力。

  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所长孙勇对全会提出的建设平安中国举措感受颇深。他表示,中国是一个陆海复合体的地理单元,陆疆广袤辽远,陆疆边缘部分即边疆地区担负着稳定、发展、安全的重任,事关全国的稳定、发展和安全。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各有特点,但在全局性上必须要按照“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个取向,在党的领导下,将社会治理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建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边疆治理中完成全国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制度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成绩突出。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看来,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成果体现和这套制度体系生命力的真实表达。未来,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

  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郭予填看来,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还要注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协同推进。在制度框架上,既要“立柱架梁”,也要“榫卯吻合”。把握好改革探索与制度建设的关系,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制度执行上,强调落实落地、落细落小,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成果、实践成果,不断做好纠偏堵漏、细化深化的工作,提高政策落实的精准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表示,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把握好三个关系。首先,把握好制度自信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我们应当拥有充分的制度自信。但我们的制度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型,因此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增添活力。其次,把握好多元主体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国家治理是一项主体多元的系统性工程,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共性和趋势,而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各个治理主体才不会是一盘散沙,才能增强整体性和协同性,因此必须在制度层面进一步理顺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等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凝聚合力。第三,把握好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权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个人权利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同时,个人权利只有在社会秩序良好运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宗礼认为,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对于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晓伟表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进程,可以鲜明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重视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一以贯之地重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特别是在党和国家事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用制度性的手段来推进伟大事业的持续性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系列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保证了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高度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必须持续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多个方面显著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保障民族伟大复兴,并在民族伟大复兴中进一步彰显中国制度的时代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