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畑薰良:语浅情深译李白
2020年08月17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7日总第1990期 作者:严晓江

  自18世纪以来,李白诗歌不断被译成英文。最早进行系统译介的是日本学者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英译本1922年在纽约出版。这是李白诗歌首次以英文专集出版。该译本经修订后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多次重印发行,至今仍然影响甚广。小畑的母语是日语,他却呕心沥血用英语译介李白,并且大受欢迎,体现出该译本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小畑不仅十分崇敬“诗仙”李白,而且以世界眼光看待这位著名诗人。李白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小畑看来,让西方读者了解和喜爱李白诗歌,是其翻译使命和责任担当。他从小热爱中国古典文学,谙熟李白诗歌。1907年至1925年留学美国并任职的经历,更加促使他形成海纳百川的心态。当时正值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兴起,庞德的中国古诗英译本《华夏集》(Cathay) 1915年出版后引起轰动,在美国掀起中国古诗翻译热潮。鉴于此,小畑更加坚定了译介李白的决心。敏锐的目光、宏阔的视野、精心的翻译等因素,促成《李白诗集》英译本在美国面世。

  翻译与研究融为一体

  小畑非常尊重中国文化,将李白诗歌英译置于唐朝的历史语境之中。他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将翻译和研究融为一体,以便西方读者更加客观、翔实、深入地了解李白其人其文。该译本不是单纯的英译集,而是以124首译诗为主体,其中包括8首由杜甫等人创作的与李白有关的诗歌以及3篇节译的李白传记。另外还附加序言、导读、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资料,体裁涉及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古风。小畑详细说明了译介李白诗歌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并且介绍了李白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等内容。这些副文本有助于深化西方读者对李白及其诗歌艺术的理解,也体现出小畑译研并举的厚实功底。

  针对某些西方学者过多渲染李白诗歌放浪形骸的主题,小畑进行了适度纠偏。小畑指出李白是代表盛唐文化的诗人,其人生历程同盛唐的国运息息相关。李白胸怀理想,关注社稷,藐视权贵,折射出中国古代正直文人兼济天下的志向。例如《早发白帝城》就洋溢着诗人历尽艰难险阻、重获自由之后油然而生的豪情。此外,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情中交织着忧患意识,《将进酒》一文中饱含人生苦短、功业难成之叹。但是,这种惆怅又常常被诗人超逸、旷达、乐观的心态化解,从而吟咏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佳句。小畑这些切实、精要的分析有助于客观勾勒李白形象。

  呈现散体意译风格

  中国古诗言约意深。小畑觉得以英语格律诗翻译李白诗歌会因形、因韵害意。因此,可用散体译出原诗意旨。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充满雄浑博大之气,其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对仗工整,营造出宏阔的时空氛围,这两句诗被译成:“I see the three peaks hang aloft as though half-dropt from the sky, // And the river divide in two streams, holding the White Heron Island between.” 译诗虽然舍弃对偶结构,但形象地传达了“三山”和“二水”的雄奇气势。小畑以“我”观物,添加主语“I”,遵循了英语的形合特征。五言绝句《劳劳亭》表达离别之苦,其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被译成:“Here friends come, sorrowing, to say farewell, // O Lao-lao Ting, tavern where every heart must ache.” 小畑自由断句,重组语序,并且添加叹词“O”,强化了移情于景之感。“劳劳亭”是古人的送别场所,“Lao-lao Ting” 是音译,同时用“tavern”进一步解释,该词含有“酒馆、小客栈”之意,契合在亭中“酒菜饯行”的情境。这样的惜别场景也能唤起西方读者的共鸣。译诗既保留了民俗特点,又勾连了中西文化的情感共性。

  李白的山水诗往往渗透着道家思想的超然洒脱之境。七言绝句《山中问答》赞美隐逸生活:“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心自闲”被意译成 “My soul is serene”,衬托出诗人山居心境的悠闲自在。“桃花流水”指代桃花源,该典故被删译,小畑以“The peach trees are in flower, and the water flows on ” 说明万物荣衰都是自然规律。“Another heaven and earth belonging to no man ” 意指桃花源是宛如仙境的理想社会,反映了李白高蹈出世的老庄理想。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体现出遗世独立、物我交融的境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和“孤云”隐喻俗人和隐士,分别被译成 “flocks of birds”和“a solitary drift of cloud”,形成喧嚣与清静的鲜明对比。诗人就像那孤云,此刻悠然独坐,久久凝望着神秘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深情对望。“We never grow tired of each other” 保留了原诗拟人化的手法,人与山互为知音,两不相厌。这种心态折射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寻找心灵的诗意栖居,通过观照自然体悟心性,这正是“道法自然”思想带给西方读者的新鲜体验和独特认知。

  小畑薰良是向英语世界译介李白的开创者,《李白诗集》英译平朴自然,情真意切。虽然译诗还存在某些理解不当和误译之处,但小畑以全球视野、坚忍毅力以及精湛译笔彰显了李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小畑的成功翻译为中国古诗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西传提供了翻译媒介、翻译文体、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等方面的多元化参照。

  (本文系江苏社科英才资助项目“古诗英译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研究”(2020042)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