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传播理论体系
2019年10月18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8日总第179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金强

  10月12—13日,2019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文明融合、生活变迁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技术变迁与传播发展”“传播与文明融合”“传播、媒介与生活变迁”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世界正在开启万物互联、信息相通的新时代。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立海表示,这次技术变革不仅是之前工业社会的延续和提升,更将促使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认为,目前传播学承担着学科重新融合、重新交叉的历史使命。传播学学者可以从传统的学术概念、方法和理论研究,拓展到人的观念、行为和态度研究,以确定传播学的时空坐标和发展方向。

  在技术逻辑主导下,传播要素发生了全面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5G技术属于革命性技术,将对信息网络链接的所有关系进行重组。5G技术在具体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改变着“媒介、传播者、内容、受众”四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传播过程联结的要素、资源越多,涉及的领域以及相应的规律机制也越多,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完成问题的解读与解决。

  符号在现代社会传播运用中具有特殊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表示,互联网颠覆了传播神话,符号传播的变异和技巧在宏大叙述中起着巧妙的作用。

  传播学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不断经历着学科的交叉、汇聚和融合,现在依然如此。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认为,中国特色传播理论体系应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思想和对西方传播理论延伸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本土传播实践和全球传播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学界要从最初的引介西方理论,到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中国传播现象,再到延伸和发展西方理论,最终通过聚焦中国和全球传播实践的原创研究,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针对传播学面临的“十字路口”境况,提出寻找学科开放、共创的可能性。当前发展传播学应重视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传播学知识地图、专业理想和专业训练体系。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表示,传播是传出去与传下去交互进行的。传播不只是同时期记录,还有跨代传承。做好传播学研究,应将信息传播置于交往的结构中进行考察,信息传播的本源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同时,应将共时性传播与历时性传承相统一进行考察,重新审视当前性这一新闻传播的理论预设,发现所来和所往的理论意义。此外,要做到传出去与传下去相统一,实现从单维度向双维度范式转换。

  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河北大学联合主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