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光荣使命
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
2019年05月22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2日总第16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5·17”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精辟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三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以“5·17”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进取,积极开拓,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发展呈现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指导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断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气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认为,围绕着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界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分别系统研究和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些原创性概念和思想的科学价值,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推动了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促进了中国特色的外交学科和国际关系学科建设。

  谈到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气象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学术话语构建的新阶段。过去,我们引进西方的学术话语,对本土的学术话语重视程度不够,对外来学术话语消化不够,存在着照搬照抄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提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学术话语构建的新阶段。第二,基础研究的回归。基础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但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对基础研究重视相对不够。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基础研究更加重视,涌现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成果。第三,应用研究在质和量方面得到提升。以社会学研究为例,当前,社会学研究界出现了向社会政策领域投入更多研究力量的倾向,能够更好回应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不断取得新进展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从“5·17”重要讲话,到3月4日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殷切期望,对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关心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更应反思问题,补足差距。

  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明显进展。

  田毅鹏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还在进行中,难度大,时间长,需要进一步提升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当前,一些研究工作还是事后的跟踪性研究,缺乏带有预判性、前瞻性的研究。此外,还需要提升团队研究能力,加强集体攻关意识。

  张云飞认为,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注重“话语”相对较多,注重“内容”相对较少,没有将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的问题。

  坚定为党和人民做学问

  在“5·17”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历史的脚步迈进新时代,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根铸魂,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担负起的神圣职责。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跃洲看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在研究治学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方面。第一,要坚定为党和人民做学问的根本立场。这既可以看作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体现,也可以看作对我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志向的传承。第二,要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扎实的研究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知识和智慧。第三,充分利用我国在数字经济等方面相对领先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以此作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在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强调了四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这四个问题,依然是我们今后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始终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办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要服从和维护党的正确领导。进一步讲,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必须走独立自主、奋发有为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更加理直气壮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