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影响人们对说话意图的判断
2023年03月22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2日总第2615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很多人认为,当向他人提出请求时,对方在回答前长时间的停顿是不愿满足请求的标志。但据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官网报道,该校英语研究系博士后研究员特蕾莎·马特辛格(Theresa Matzinger)、波兰托伦哥白尼大学语言进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迈克尔·普莱尔(Michael Pleyer)等人关于语音停顿的新研究表明,说话者是否为母语者会影响听者的判断。

  研究人员假设,母语与非母语口音对人们理解停顿时长的含义有调节作用,母语者更能宽容非母语对话者的长时间停顿。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为100名母语为波兰语的参与者播放简短会话录音,并为回答问题者满足要求的意愿程度评分。会话中回答问题的人为波兰语母语者或有明显非母语口音的波兰语学习者,回答前的停顿时间为0.2秒或1.2秒。结果符合研究人员的预期:当回答者为母语者时,较长时间的停顿被参与者解释为满足请求的意愿较低,对非母语者则与此不同。马特辛格表示,听者在评判说话者的意图时也会考虑其语言表达的难易程度,因此,听者会认为非母语者的长时间停顿并非意味着他们不愿提供帮助,而是因为用外语对话具有挑战性。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关注了参与者如何理解回答知识性问题的停顿。研究发现,与对请求的回答不同,母语者和非母语者的停顿都被解释为由于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对答案正确性缺乏信心。马特辛格称,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知识性问题的社会关联性不如请求类问题,知识性问题用于评估一个人作为合作伙伴的能力,而请求类问题则可用来确定这个人是否真的愿意合作。

  由于该研究的实验语言仅限于波兰语,研究人员表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扩展参与者的语言和口音范围,以探究这种效应是否与所使用的语言有关。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