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感较高利于提升在线课堂效果
2022年06月01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日总第241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褚国飞

■丹尼·贝利 资料图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模式日益多样化,在线授课也越来越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在线教育快速发展,近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显著增长。韩国建国大学教授丹尼·贝利(Daniel Bailey)多年来在韩国高校教授英语课程(EFL)。过去两年多,当韩国高校课程转为线上后,他一直在追踪EFL教师使用视频会议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的效果,研究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对预期学业成绩的影响。本报记者就社会临场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在线课堂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等问题采访了贝利。

  社会临场感理论最初于1976年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肖特(John R. Short)、威廉姆斯(Ederyn Williams)和克里斯蒂(Bruce Christie)等人提出,指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临场感是人在某种技术支撑环境中交流时对他人产生的心理感知,不同媒介有着不同程度的临场感,例如,面对面交流、视频会议、音频会议的临场感依次降低。

  贝利告诉记者,教育领域的社会临场感主要指教学与学生间的联系性,它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合作的机会,是衡量教学满意度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参照,被认为是EFL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临场感在实际在线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他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关注了社会临场感对学生间、师生间以及学生与课程内容间三组互动的作用,以及这些互动对社会临场感影响预期学业成绩的间接作用。

  师生互动的间接作用最大

  问卷调查以韩国547名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的课程内容包括沉浸式英语口语、写作、听力和阅读。结果表明,学生的社会临场感与这三组关系的互动率呈正相关,其中,师生关系的间接作用最大,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次之,而学生间互动产生的间接作用可忽略不计。

  贝利介绍说,以往的研究表明,视频会议平台在促进学生互动、支持实时在线EFL方面一直被认为是积极有益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具有高水平社会临场感的学生更有可能用第二语言分享经验、合作和构建知识。而且,学生主动进行互动时,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更高,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此外,在线教学的非语言形式的实时沟通也增加了信息传递的密度,包括在线数据、视频或文字、符号的交流,如,学生反馈时大多对标志性的符号(举手、竖起大拇指、笑脸)给予了较高评价,又如,聊天框为群组和个人传递消息提供了便捷。

  研究还参照了学生人口统计数据对分析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在线学习的经验、学生自我评估的英语熟练程度,以及专业背景。贝利强调,人口变量带来的相关性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情绪反应是关键

  在来自学生的反馈中,他们表示师生间互动最频繁,其次是学生间的。相比而言,学生和课程内容间的互动最少。然而,结果显示,学生间的互动对社交临场感在影响预期学业成绩方面的间接作用却几乎为零。对此,贝利解释道,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减弱是主要原因。

  贝利认为,由于受现有视频会议平台技术的限制,实时视频课每次仅允许一人发言,因此,无论是在全班的大课堂,还是在进行分组讨论时并行开设的多个子课堂上,老师都无法像线下授课那样同时观察更多学生的学习状况。这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师生间无法借助肢体语言自然交流。在线下课堂上,老师很容易判断某位学生的状态,疲劳、悲伤或高兴,并据此及时调整交流方式和上课节奏。更重要的是,老师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时掌握程度,听不懂、过于简单、质疑,等等。很多类似这样的即时互动和调整,在在线课堂上几乎都是缺失的。

  第二,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大部分互动通常发生在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老师无法实时观察这些教学活动并对此进行评分。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很可能使用母语交流,或在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不进行任何交流。此外,由于视频会议室中一次只能有一个发言者可以发言,学生缺乏以自然方式自由参与的机会,这降低了他们对与同学之间互动价值的预估。换言之,他们不认为彼此间的互动对学业有积极作用,因为这些互动发生在老师视野外,没有老师的评分,是“无用功”。此外,从某种程度而言,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且无法实时看到同学们的反应,担心自己在视频中看起来很愚蠢或受到负面评价而尽可能避免彼此的互动。

  针对这些问题,贝利提出,在线上课堂中,老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们与情绪反应相关的肢体语言,鼓励学生们增强社交临场感,特别是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关心和支持。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同学,考虑学生们的情绪和具体学习场景,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更深层次的社会临场感。在课件设计中,要增加支持包容性和互动性的课程。老师要多发挥“主持人”的作用,尽可能地增强学生们在视频课堂学习中的自信心、安全感,降低他们的焦虑感。只有当学生感到安全时,他们才能真正充分体会体验式的学习过程,而这对知识的习得至关重要。

  学生间的互动是未来研究重点

  在线教学方式虽然已经有了较长的实践,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研究人员和实际参与者依然需要对之进行持续关注,深入思考,并尝试不断完善。

  在谈到未来的研究计划时,贝利表示,首先,现有的研究结果对今后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包括技术设备的改善和在线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可预见的未来,同步在线课程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在虚拟教室、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场景下,教育工作者会对视频会议功能提出更多要求。很多带视频组件的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最初是为电话会议而设计的,在满足在线教学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其次,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对EFL而言,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足,希望教育研究人员、课程设计者和老师都能够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并探索出更好促进视频课上学生间互动的方法。特别是当前的研究还存在调查样本的局限性,且缺少诸如标准化考试等实际成绩数据,同时还缺少采访和观察数据。相信这些方面的改进将有助于加强对学生间互动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