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玛纳斯》剧照 作者/供图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集中涌现,成果喜人。文艺院团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文艺的排头兵,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生机活力,从而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多地聚焦“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核心目标;更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新需求,真正释放院团自身的活力,开创社会主义文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是每一名文艺工作者作为“答卷人”应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以勇攀文艺高峰为不懈追求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引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诸多省思,也擂响了攀登文艺高峰的战鼓。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体制机制的层面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进而迸发创造力的一个有力举措。诚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所强调,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当作核心任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高峰”作品,使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以加强政治建设为根本保障
与党、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频共振是文艺工作者应坚守的底色。《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把明确功能定位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强调“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要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阐述了国有院团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风险众多的矛盾挑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变化,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斗争力,要通过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斗争精神,在文艺战线的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确保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保障和提升国有文艺院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文艺工作者队伍。使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淬炼忠诚担当、增强政治定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迸发出更多创作激情,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以全面推进创新为内生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开拓创新”列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那些束缚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活力的体制机制,因此我们要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把创新看作文艺的灵魂,把创新精神贯穿艺术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我们的艺术作品质量优胜、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二是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数字文艺经济。充分借助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为艺术插上技术的“翅膀”,使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通过对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传统的艺术创作会被激发出更多潜能,同时对技术的需求也会反过来促进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使新时代数字文艺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三是在评价机制上,妥善解决好“演给专家看”与“演给观众看”二者的关系,为艺术创作“松绑”,给艺术创作者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更加突出艺术作品本身的“人民性”和“普及性”,使好的作品更加接地气、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四是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优化政策,使优秀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站得出来,同时发挥人才的黏合作用。就文艺院团而言,需在内部积累起人才优势,真正发挥国有文艺院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在资金来源上,打破原有的“等、靠、要”思维。以国有院团为例,要逐渐培育“3、3、3”资金保障模式,即政府财政拨款占国有文艺院团运营费用的三分之一,自身面向市场的收入占三分之一,社会资本捐助占三分之一。逐渐引导、培育出国有院团成熟的资金保障模式。
以社会效益为主、双效统一为重要评价参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社会效益是文艺工作的立身之本和宗旨所在,是我们要始终恪守和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效统一是文艺事业实现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评价参数。如何有效防范艺术创作生产中一味求新、重数轻质、体裁匹配生硬,对真正社会效果关注不够等现象;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思路,使我们的创作和作品主动贴近时代、贴近市场、贴近人民群众,进而激发市场活力,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是要从“我要在这个时代展现什么”转变为“我要为这个时代展现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被发扬光大,并被赋予与新时代相应的新内涵,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能反映时代风云、人民悲欢,成为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
二是要从“我要为观众创作什么”转变为“观众需要我创作什么”,更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更聚焦满足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更多“接地气”、充满浓浓人情味儿的人文作品,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文艺主力军、主旋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是探索形成相对成熟完善的艺术创作论证机制和体系,在作品创作上,建立健全艺术创作论证机制,从选题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效果及市场前景等维度加强分析论证和后期效果评价,同时推动形成新创、保留与储备合理安排的创作生产管理格局。真正实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真正把文艺创作书写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书写在中华儿女奋斗征程中。
(作者单位:中央歌剧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