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值得世界共享
2021年10月22日 07: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2日第2271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近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政治与地理系主任乔恩·泰勒(Jon Taylor)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世界的意义。

  光辉历程举世瞩目

  回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泰勒认为,20世纪中叶“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开启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之后,中国又提出了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2012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制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中国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谋划了中国的内政外交战略。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1年3月,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对全面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明确的部署。

  在泰勒看来,“十四五”规划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变革性的规划之一。该规划从强调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转变为关注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预见到在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出进一步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技术创新,加快低碳转型步伐等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内容,为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铺就了道路。

  如今,经过不懈努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也就是争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泰勒表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战胜了种种挑战,一次次证明了自身的韧性、灵活性和持久性,一个曾经饱受外敌入侵、境外干涉和内战纷争的国家恢复了世界大国的地位。通过打造一个受尊重的现代化强国,中国坚定捍卫了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效仿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泰勒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就。如果要选一个让他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消除绝对贫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困难,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平都在贫困线以下。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增长,进而做到了快速减贫。按照中国的国家贫困线标准,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便让约7.5亿人成功脱贫。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成就举世瞩目。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数十年艰苦奋斗的成果,不仅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将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催化剂。

  中国成就具有世界意义

  泰勒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而付出的努力,既符合自身利益,也具有世界意义,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例如,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使大量人口摆脱贫困,这一现代化经验值得南方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加以效仿。想要提升现代化水平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南方国家,应将中国实施的大量减贫规划及举措视为典范,将脱贫攻坚作为优先议程,并采取具体、可衡量、可广泛施行的相应举措。

  中国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经验推广出去?在泰勒看来,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世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明证。第二,继续在推动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这将激励发展中国家考虑和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第三,维护和提升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打造的软实力,发挥民间外交的力量。第四,进一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力量。具体而言,中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现代化路径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调中央政府要在促进全面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结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技术创新、努力推进低碳发展等方面提供明确指导。

  聚焦当下,展望未来,泰勒表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其实这一变化已经开始。中国已经将国内发展与国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系列中国主导或驱动的跨国倡议及项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多边贸易关系的推进,彰显了中国对新型发展模式的追求。中国在国内则启动了一系列推进实现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旨在造福中国消费者、中小企业和中国的全球供应商网络。泰勒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坚实基础。如今,中国决心增强关键技术的自给自足能力,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这不仅有益于未来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还会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