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10月22日 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2日第227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通讯员 高然

  生态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50年历史,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发展,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需求,10月9—10日,“第六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语言学研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以语言研究为根基

  生态语言学虽然是一门超学科,但其发展始终离不开语言,不仅需要关注语言与人、自然、社会等关系的研究,还需要关注语言的音、形、义等本体研究。

  树立语言系统、“百科智慧”系统、“脑身系统”三系统联动的语言观。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宇明一直关注语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嵌加在百科智慧系统之上的,而支撑语言系统和百科智慧系统的,是物质的人脑与身体,即“脑身系统”。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知识库,也是一种认知能力。语言教育、语言病理的康复以及计算机语言智能的获取,必须重视三系统联动和多模态应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提到,目前我国外语界对语言本体研究整体不足,其中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义学、篇章语言学等研究尤其匮乏,存在舍本逐末现象。正因对语言的本体研究缺少应有的力度,对外语学习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偏误现象的解释和讨论容易流于表象。王文斌表示,语言研究中的核心任务是探究语言本身,即音、形、义。这不仅对语言的本体研究极为重要,而且在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构建古代通用文字共同体对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周庆生表示,古代通用文字共同体在历史中国的发生和拓展、延续和构成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加强语言研究能够使生态语言学研究扎根,只有将语言研究作为核心,从各个维度把握语言,生态语言学学科才能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加强生态语言学学科发展

  生态语言学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将语言研究作为根基,另一方面需要在“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的基础上对学科内涵进行“再发展”。其中,“豪根模式”聚焦语言生态,主要探讨语言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韩礼德模式”则聚焦语言的生态性,关注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就“豪根模式”而言,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世举表示,该模式目前主要关注个别语言的生存发展状态,如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保护、新兴语言及语言污染等问题,而语言生态面临的许多其他方面的重大问题还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包括语言本体的演进、语言生存环境的变迁、语言格局的变化等。

  针对“韩礼德模式”,与会学者对其思想依据、理论基础、应用实践等方面均较为关注。在思想依据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对“以人为本”假定与和谐话语分析框架中的“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说明在中国语境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框架是要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色的。在理论基础构建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伟认为,“生态话语分析”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话语分析范式,需要文本层次理论即生态语法的支撑,由此建构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评价系统、主位系统、衔接与连贯系统、逻辑关系系统等,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

  虽然“豪根模式”与“韩礼德模式”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二者并不排斥,且在多个研究维度上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和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式将会越来越趋于融合,其学科的统一性将愈发凸显。

  在教学研究中应用

  本次会议引入“生态语言学与教学研究”这一较为新兴的议题,进一步展现了生态语言学的多向融合与发展,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徐锦芬利用生态视角中强调语言和非语言互动的“给养”概念,关注在外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教师重述意图及其能否使学习者产生相应的感知,从而构建给养丰富的课堂环境。她表示,教师重述的意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学习者提供情感支持,以推进会话的发展;搭建说话者与全班听话者间的桥梁,使学习者话语触及全班同学;强化学习者对语言点或课文内容的理解。然而,教师的重述行为能否转化为外语学习给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习者过往学习经历、对外语学习的信念、课程测评体系等。这些因素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学习者对教师重述的感知。

  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看来,语文教材话语体系的建构对提高教材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具有重要意义,而教材话语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主流意志的强势呈现、社会现实的密切反映、正面形象的鲜明传递以及语言表达的通俗化四个层面,为从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构建教材话语体系提供了借鉴。

  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大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不仅需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亟须思维方式、语言模式的变革。我们要利用语言发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不断提高生态意识,全身心投入生态实践,为促进生态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