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研究仍待深耕
2021年10月22日 07: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2日第2271期 作者:记者张清俐

  本报济南10月17日电 (记者张清俐)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影响深远的一场民族觉醒的爱国救亡运动。为更好把握义和团运动研究的学术前沿,10月16—17日,“义和团运动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针对当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偏颇甚至错误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提出,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京师的进军,是义和团发起反攻的直接原因。外国进军在先、义和团反击在后的这个顺序,是不容歪曲的史实。从宏观上来看,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不能因为农民的历史局限性,而否定其历史的贡献和进步意义。学界应将义和团运动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近代中国各次革命运动中进行比较研究,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这个主题上,义和团超过了此前的农民起义,站在历史前进的角度,应该给予其更高评价。

  百余年来,义和团运动被社会各界重视,相关的诠释与研究形成了广阔的知识图景,由此发展成具有显学特质的“义和团学”。20世纪60年代,以山东大学教授路遥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深入田野进行实地调查,为义和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与美国学者狄德满、周锡瑞,日本学者佐藤公彦等海外专家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了国际义和团研究。

  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家峰介绍,参会学者提交的论文涉及义和团的性质及社会影响、西方对义和团运动的观察、诠释与因应、八国联军的军事行动与外交战略、晚清教案交涉、义和团对基督教会影响等主题,研究重视对外文资料的发掘,注重考察义和团运动的“域外反应”,并引入了传播学、新文化史等新路径,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视角和新发现,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释框架。

  通过对义和团的研究去把握中国乃至世界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变革态势,已经成为义和团研究领域的重要面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发现,巨大的历史进步常常发生在历史劫难之后,而庚子之难后的天津在重建中也发生着历史性转向,这种深刻而持久的转向,除去显性的制度性变革外,我们也可从相对微观的层面上体察到,国人普遍觉醒的世局迅速形成,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奋起,以愈挫愈勇的精神揭开了新世纪的序幕。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清提到,近代中国存在“多个世界”,除了区域差异外,还应重视不同社会阶层及同一阶层内部存在的差异。正是在信仰、生活层面存在“多个世界”,导致历史演进的“图景”纷繁多样。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及走向,就将这样的差异突出地展现出来。

  论坛由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