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虚假信息传播法律有待改进
2021年07月07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7日第2202期 作者:王俊美/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6月29日,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官网发文称,自2016年以来,人们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担忧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发布或宣传虚假信息的行为作出惩罚。

  文章作者之一、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客座研究员彼得·坎利夫-琼斯(Peter Cunliffe-Jones)等人研究了2016—2020年,撒哈拉以南11个国家与控制虚假信息传播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以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在降低虚假信息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关法律法规对政治和媒体讨论产生了寒蝉效应,但并未降低虚假信息的危害。

  研究显示,大多数与虚假信息相关的法律都采取了惩罚措施。它们并不寻求纠正虚假信息或促进更好的获取准确信息,相反,只是罚款或监禁。2016—2020年,11个国家针对虚假信息制定的法律数量翻倍,但虚假信息造成的实际或潜在危害并没有降低,惩罚性方法似乎没有起作用。研究还发现,法院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确定哪些是虚假信息或者虚假信息构成了哪些伤害。因此,法院的决定带有随意性且容易被利用。此外,与现实中虚假信息案例相比,这些法律规定的范围显得相形见绌。

  坎利夫-琼斯表示,惩罚性法律规定对于遏制虚假信息传播的作用不大,应当采取更有效的替代方法以减少虚假信息带来的危害。例如,设立对官方数据质量进行监督的独立机构以及能够确保公众访问相关数据的机构。

  (王俊美/编译)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