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人工智能发展
2019年11月08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8日第1811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侯丽

  近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人工智能治理》(AI Governance)系列报告中的重要章节,对人工智能及相关新兴技术的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析。对此,本报记者就有关内容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人工智能可加深社会偏见

  目前,应用于招聘领域的人工智能软件可以自动面试应聘者,并通过分析应聘视频材料形成报告,以评估应聘者的各项能力。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亚历克斯·恩格勒(Alex Engler)对本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软件可根据应聘者在面试中的手势、姿态、语音语调、回答问题的节奏及内容来预测应聘者在工作中可能的表现,并以此判断应聘者能否胜任该工作。这种方式可以对应聘者的就业能力进行自动评分,使雇佣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和快捷。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雇主选择人工智能来帮助进行面试招聘,但这也会带来一些无法预估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已有的证据表明,分析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并不能准确推断出人的真实情绪,想要以此推断出人的个性特征就更加困难。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可能存在误判。如果误判持续加深或扩大,就会变成社会成见,形成对某一类人群的“刻板印象”。

  恩格勒进一步解释称,人工智能所做出的刻板判断可能对部分人群如残障人士产生歧视。即使一些残障人士拥有胜任某些工作的优秀品质,人工智能也不太可能突出这方面的品质,并极有可能给这类群体“打低分”。此外,当前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个性特质的复杂性。

  纽约大学教授梅雷迪思·惠特克(Meredith Whittaker)表示,这一发展“令人深感不安”,致使某些人工智能的使用成为“伪科学”。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阿尔文德·纳拉亚南(Arvind Narayanan)认为,这种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使社会偏见永久化”。

  加强对人工智能的有效监管

  布鲁金斯学会近日发布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面临两大社会层面的挑战。一是人工智能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前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管理模式形成巨大挑战。二是人类社会整体纠错能力的发展将是人工智能社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因此,报告指出,有效的监管十分必要。有效监管应侧重于优先考虑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而不是技术本身带来的短期利益。要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意义的监管,关注技术在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汤姆·惠勒(Tom Wheeler)表示,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慌,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数次。当下,人们一方面担心人工智能会加剧社会分化,使一些群体更加贫穷;另一方面担心人工智能会大规模侵犯人们的隐私。对此,或许可以从人类早期的技术革命历程中寻找一些启示。惠勒认为,从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当下人们应树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通过“提出问题、确定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来解决当前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而不是一味恐慌。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令人畏惧,但实际上,目前机器的学习过程依然控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之内,无需过度忧虑。

  惠勒称,工业革命时期,新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各方利益的博弈也在重新调整。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能使一些就业机会消失,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研究员迈克尔·崔(Michael Chui)认为,未来几年,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大规模失业,而是就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惠勒则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和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与智能机器对接的技术能力,同时发展人类所拥有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这恰恰是机器学习目前所欠缺的。

  (本报波士顿11月7日电)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