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史学遗产
2019年11月08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8日第1811期 作者:记者张清俐

  本报济南11月6日电 (记者张清俐)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术沙龙暨“论道稷下”论坛“新中国历史学七十年”专题研讨会近日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方法经验与理论成就展开深入探讨和总结。

  史料是史学史研究的基础。近年来,近代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为学者提供了便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迁考察了近代中外史学交流研究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当前还有大量史料有待挖掘。比如,有很多见证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的材料散落在各类史料中,需要学者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排比钩沉。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陈峰介绍了新时期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探索。他提出,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立足于中国史实,继承传统史学遗产,与西方史学平等互动。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中国学的蓬勃发展,中国史研究产生了全球效应。然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汪荣祖在会上提出,对中国历史的解释,不能盲目崇外。事实上,不少西方史家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对中国的研究存在很多错误的解读。中国传统史学有着丰厚的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史学只有批判地重新整理传统史学的遗产,才能平等地与西方史学互动,牢牢掌握住中国历史的解释权和话语权。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学教育中心主任赵满海认为,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与材料,为史学工作者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价历史提供了大量类比研究的新证据。但在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时,要注意把握好借鉴的尺度和分寸。

  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