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19年11月08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8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近日,记者来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胡福明家中。一进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堆满方桌的书刊。84岁的胡福明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桌上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书都已被翻看的翘起了边角。

  在胡福明看来,做各项工作都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并不想当一位哲学家,哲学对于我而言,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论‘武器’。因此我对欧洲哲学史只是一般的了解,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著作却反复认真地阅读,以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955—1958年,胡福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新闻专业期间,选修了哲学。“为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选修了哲学,而在选修的过程中,我越读越有兴趣,最终爱上了哲学。”胡福明说。

  1959年9月,胡福明到中国人民大学读哲学研究班后,认真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重要著作,在不断寻找相关历史资料中,深刻把握文章的内容、精神实质及意义。

  1962年研究班毕业后,胡福明离开北京,来到南京大学政治系(今哲学系)任教。

  1982年11月,胡福明被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世纪90年代以来,胡福明先后主编了《苏南现代化研究》《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丛书》,并组织撰写了《苏南乡村企业的崛起》等著作,受到学界好评。

  2018年,胡福明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和改革先锋奖章。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回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和发表的过程,胡福明强调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没有考虑过把握‘时间节点’写这篇文章,我只是想推动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77年2月,“两报一刊”刊发《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这篇文章一出来,我就意识到‘两个凡是’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是全面推进拨乱反正的关键。”胡福明在经历了一两个月的思想斗争后开始写文章。1977年夏天,他写出了8000多字的长文。文章经光明日报社和中央党校多人共同讨论修改,并经中央领导审定后于1978年5月10日刊发于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于5月11日刊发于《光明日报》头版。

  文章发表后被一些人批评为“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动的,在政治上是砍旗的”。然而,正是这篇被批为“反动”的文章,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关注。在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态度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严厉批评了照抄照传上级的指示、文件的“本本主义”态度。

  回望与共和国同行的70年,胡福明说:“我这一生就是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他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表示,马克思主义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在采访临近尾声时,胡福明对记者说:“党和人民培育我多年,讲课、写文章,宣传马列,也不足以回报党和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我的眼睛不好了,但我每天还会让老伴为我读报刊,有机会也会参加一些会议,希望能跟上这个时代,继续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