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心理学研究有助提升社区居民议事质量
2020年12月24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4日第2076期 作者:池丽萍

  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平台,组织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协商会等活动已成为许多地区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新尝试。例如,2017年印发的《北京市社区议事厅工作指导规程(试行)》提出,“社区居委会要树立协商的理念,将协商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创新方式和方法,通过开展社区协商,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各项事务中,成为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社区议事活动是社区治理的常见形式,这种议事活动是一种居民的群体决策过程。社会治理心理学从群体决策心理视角出发,针对社区议事活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群体决策质量评估的“过程—结果模型”,并基于此开展了对社区居民议事现状和促进方法的研究。

  明确社区居民议事现状及问题

  社区议事会是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作为协商主体,围绕邻里纠纷、社区公约制订与落实、社区公共设施管理、公共区域规划与使用等问题的解决展开协商的平台,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反映个人诉求的途径之一。通过对某市三个社区的议事活动现状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当下城市社区议事会在人员组成、会议规则、议事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从议事会组成来看,社区议事主体的代表性不强。目前参与社区议事的普通居民和志愿者多为离退休的中老年人,其中女性较多,男性较少。由于参会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背景等因素较为单一,容易产生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现象,会议决策可能只是片面地反映部分社区居民的意愿,存在决策失误风险。

  从议事过程来看,缺乏明晰的且被有效遵从的社区议事规则。议事者开会的规则意识淡薄,经常出现“跑题”“开小会”“同时发言”等现象,议事效率较低。调研发现,某社区30分钟的议事会议中出现了5次“跑题现象”;在另一社区的议事过程中,三人一群,两人一组,各说各的,使议事会议变成了话家常、发牢骚;在某社区的议事活动中,多人同时发言的情况占据了整个议事时段的三分之二,这导致议事秩序混乱,争论不断。

  从组织理念来看,某些居委会干部协商理念薄弱,将议事会变成了“一言堂”。例如,调研发现,某社区干部在总共半个小时的议事会议中发言多次,并用大段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时超过整个会议时间的三分之一,影响了居民观点和诉求的充分表达和沟通。这种“一言堂”的做法,会挫伤居民参与的热情,背离民主协商精神。

  从议事结果来看,社区议事形成的决策方案质量不高。调研显示,有些社区在议事会结束时未能根据讨论形成最终的决策方案,议事会流于形式,无法实质推进共识的达成和问题的解决。有的社区形成了最终决策方案,但缺乏对方案质量的科学评估,存在决策失误的风险。

  拓展社区居民议事质量提升路径

  加强社区心理建设,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居民社区认同感不足,是影响其社区参与的重要原因。社区本应是“具有心理和精神关联的一群人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居民应该对社区有认同感、归属感或利益关联感,愿意参与社区治理。而目前绝大多数工作人群由于工作、学习都在社区之外,薪酬、福利待遇也与社区无关,他们仅仅将社区当作一个居住的地方,并未与社区形成情感联系,同时也缺乏利益关联,因此很少参与社区议事活动。社区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的和现实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的社会活动和交往提供平台,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加强社区共同心理的建设。社区还应该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选择居民关切的社区公共利益问题(如停车位管理、公共绿地维护、楼道堆放杂物治理等)邀请并授权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逐步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居民参与议事活动的意愿。工作人群的参与会使得社区议事主体更趋多元化,议事观点更加丰富、更有深度,从而确保决策质量。

  开展议事规则培训,规范开会秩序。目前社区议事过程中出现的“跑题”“开小会”“同时发言”“一言堂”等问题反映出议事主体缺乏规则意识,因而有必要开展议事规则的培训。目前国际公认的实用会议规则是由美国陆军将领亨利·罗伯特提出的,后来被称为《罗伯特议事规则》。他将议事过程划分为动议、附议、陈述议题、讨论、表决、宣布结果等6个具体步骤,并提出若干须遵从的基本原则,如“一人一票”“一时一件”“一题一议”等原则。我们开展的社区实验发现,短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培训即可改善议事会议秩序,提高群体决策质量。首先,“一题一议”原则有效减少了会议中普遍存在的“跑题”现象。“一题一议”指会议中同一时间只处理一个议题,只有将这个问题处理完,才可以处理下一项。其次,在培训中要求正反双方轮流获得发言权,同时统一限定每个人发言时间。这一原则有效避免了发言时的“一言堂”现象。最后,规定发言方式,有效减少“同时发言”“开小会”,随便打断别人发言等现象。任何一位成员在提议或辩论前,必须先取得“发言权”。同时,发言人只对主持人陈述,禁止意见对立者直接对话,更不可对其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通过规定发言方式,可以减少人际冲突,有效促进信息交流。

  引入决策质量评估体系,减少议事决策失误。社区议事会议形成的最终决策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加以落实实施,减少失误的决策造成的物质资源浪费以及对居民社会心态、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根据我们提出的“过程—结果模型”,群体决策质量的评估需要综合考察决策的两种过程(信息加工过程、人际互动过程)和两种结果(客观的任务解决效果、成员的主观感受结果)。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会议决策过程的评估,应该既要看到讨论过程中议事会成员提出的建议、观点是否丰富、有效,表达是否准确(信息加工);又要关注成员参与的主动性、发言的平等开放性、反馈的及时性、领导的民主性等特征(人际互动)。另一方面,对决策结果的评估,不仅要注重客观硬性指标,如讨论所用时间、投票轮数、决策方案数量(客观结果),还要考察对决策的主观感受,如对决策的满意度、认可度、执行意愿等(主观结果),毕竟决策过程中居民的参与感、被尊重感等心理感受也是决策贯彻执行的关键。目前,我们基于这种“过程—结果模型”所开发的群体决策质量的自评问卷和他评技术都已经过检验,能够对社区议事决策质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

  从社会治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区心理建设、议事规则培训和决策质量评估三个方面涉及的都是“人”的心理问题,即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区决策的意愿,提高居民议事的规则意识和决策能力,关注议事客观效果的同时兼顾居民的良好感受。因此,社区治理要“以人为本”,从心理建设着手。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