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热点回顾
2021年01月21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21日总第2095期 作者:张积家

  2020年,对每一个人类个体而言,都极不平凡。新年伊始,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全球。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许多高校在长时间内难以复课,复课后也实行严格的集中管理,严控校内外人员进出,许多心理学实验亦难以开展。然而,广大研究者砥砺前行,促使心理语言学研究持续发展,并在新的情境下呈现出诸多研究热点。

  一是语言标签研究。语言具有“标签”作用。在疫情期间给来自疫区的人们贴“标签”,不仅不利于防疫,不利于病毒的溯源,还会使人闻之色变,产生恐惧、怨艾、歧视甚至憎恨等消极的心理效应。心理语言学工作者通过研究各种由语言标签引起的偏见,促使人们明确应该远离的是病毒,而非新冠肺炎患者抑或是疫区的人民。与此同时,心理语言学中的“容器隐喻”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抗疫的“全国一盘棋”到加强抗疫的国际合作,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其中,心理语言学研究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是语言能力研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语言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扶贫”受到众多研究者关注。研究者将语言扶贫与加大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即,通过扶助贫困群体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语言能力,进而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念,激发内生的发展动力,提高其幸福感。学者们指出,扶贫需先扶智,扶智需先通语。在这方面,李宇明及其团队和《语言规划学研究》杂志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方面,吴翰林等考察了语言能力的老化机制;肖容等发现了汉语普通话声调感知的老年化效应;郭人豪等通过对生活在新疆和东北的锡伯族的对比研究,发现多语多文化对人的认知转换功能有积极影响,即在个体情境下提升其认知转换能力,在社会情境下提升其联合认知能力。

  三是特殊人群话语研究。特殊人群是一个包摄广泛的概念,泛指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与社会特殊关注的群体。特殊人群话语研究涉及老龄化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语言蚀失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聋人的话语及其认知机制研究、失语症人群的话语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自闭症儿童的话语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认知障碍人群的话语及其认知机制研究、医学话语研究等。顾曰国及其团队在该方面研究甚多。2020年10月24日至25日,“第四届特殊人群话语及神经机制研究求索论坛”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这次会议既是对过往研究成果的展示,也预示着特殊人群话语研究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四是心理语言学的主体研究。隐喻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点。例如,廖巧云和徐盛桓通过分析非字面义表达中的隐喻运用,提出“二阶表征”(表征的表征)的概念,认为它是为解决当下情境与远端因果—历史条件如何关联而提出的表征机制;刘婷婷探讨了隐喻语言的构建机制;郭亚玲等考察了视译中时间—空间隐喻的具身加工机制;王从兴等考察了概念加工深度对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联结的影响;王汉林等发现了道德概念的空间形象性,并认为是语言因素和具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积家等考察了彝族、白族和摩梭人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与重量隐喻,揭示了隐喻的文化性和差异性;汪新筱等考察了朝鲜语敬语词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为语法的隐喻效应提供了重要证据。概念迁移研究与句法启动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杨琨等考察了成年学习者二语句法结构启动,发现二语抽象句法表征和双语共享表征可能同步发展;于宙等发现了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影响汉语句子口语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徐承萍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多构动词的结构启动;裘晨晖等基于认知对比分析探索了概念迁移研究新路径;李锡江等考察了中国学生英语时空状语语序分布与母语概念迁移。阅读心理研究亦有新进展。例如,高晓雷等考察了藏语阅读中中央凹词频效应及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影响;张慢慢等考察了快速与慢速读者的中央凹加工对副中央凹预视的影响;刘志方等考察了语境预测性对阅读中字词加工过程的影响;杨帆等考察了中文阅读中长距离回视引导机制;张琪等揭示了自我相关性对情绪词加工的时间进程的影响。言语产生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例如,张清芳等考察了汉语口语词汇产生的音韵编码单元;辛昕等考察了英汉双语者二语口语产生中音韵编码过程的同化机制;张积家等考察了外语焦虑、紧张情绪与认知负荷对外语说谎的影响。

  五是语言的脑机制研究。谭力海团队基于人类大脑掌管中文和英文区域的不同,为脑疾病患者设计了个性化的保护方案:通过给患者划定手术禁区,预防开颅手术可能给脑疾病患者造成的语言能力丧失。这一技术使患者术后的语言障碍发生率从60%至70%下降到3%。韩在柱团队基于大脑神经网络的研究,发现左脑梭状回是汉语讲话者语义白质神经网络的hub中心,它与矩状沟相连的白质纤维束负责加工物体的颜色类知识。卢春明团队提出面向人际间言语交流的认知神经层级模型,从言语的交互感知、相互理解和社会关系构建三个层次阐释基于脑间神经同步的言语交流过程,发现不同感知通道的交流都有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关系,但不同交流方式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传递模糊信息的触觉交流更适合于亲密关系内的交流,传递精确信息的口语更适合于非亲密关系内的交流。

  六是理论建构方面的研究。王寅出版了《体认语言学》,将其核心原则归纳为“现实—认知—语言”,认为语言的体认性为象似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由“认知语言学”到“体认语言学”的飞跃。张积家提出新的功能主义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源自人类需要的工具性实体,通过大大超过直接适应环境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需要促使文化产生,文化反过来又满足需要。张积家提出,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个体,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从事不同的活动,提高了该文化体系所要求的心理能力,形成了与该文化体系相适应的人格特点。文化既满足了人的需要,又影响人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的发展。语言是影响人的心理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性变量,多元语言文化有利于人的心理发展。

  需要提及的是,虽然心理语言学的线下教学与研究在疫情期间受到极大限制,却开辟了线上教学与研讨的广阔空间。各种心理语言学的线上课程和线上会议频频举办,许多自媒体和平台(如“语言与生活”“世界语言学”等)在传播心理语言学知识方面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可以相信,未来心理语言学会更加蓬勃地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