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混搭助力社会健康发展
2021年01月21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21日总第2095期 作者:陈莉 欧瑶 石晓柯

  全球化进程加剧了不同文化互动的频率,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接触与交流的盛况。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元素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的文化混搭现象已经随处可见,如百事可乐的猴年生肖包装、星巴克的月饼、肯德基的米饭套餐、电影《功夫熊猫》等无一不是文化混搭的体现。文化混搭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的文化元素通过某种符号、制度等载体同时呈现在人们眼前,其有两个重要内涵:其一,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混搭是一种外在的环境现象,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而不是个体内部的文化融合;其二,文化混搭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现象,只需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同时呈现,而不管其形式、范围如何。文化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以及多元文化心理学,而过去的研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探索文化与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夸大了文化的单一性,忽略了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从研究文化之间的异同到探索不同文化交流的文化混搭,是当今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文化混搭研究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人们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电子媒介就可以了解到异国文化的各种信息。因此,文化混搭探究的对象更丰富、类别更多、概念更广泛,同时也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更多的影响。

  文化混搭影响个体心理

  文化混搭作为一种外在的环境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首先,文化混搭会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单一文化环境下的个体,会形成一种常规性的思维模式,限制其看问题的角度,而文化混搭则会带来新的认知模式,使人们重新审视先前的知识经验和行为模式,进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文化混搭会提升人们的文化敏感度。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同时呈现时,人们可能会自发地察觉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进而有可能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感,强化了文化比较的观念;但是,这种比较也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感知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外来文化,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后,文化混搭会影响人们的多元文化能力。多元文化能力是指在与不同文化互动的过程中能够使用适用于语境的文化知识的能力。早期的研究为多元文化能力提供了证据,这些研究表明,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背景的个体创造力更强、表达的想法也更多样;而文化混搭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感,能够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认知灵活度。

  文化混搭促进群际帮助行为和群体心理融合

  文化是指一种可以满足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需要,而在一群人中共享并延续的知识传统,它可以作为社会群体划分的依据,同时也是维系群体内成员心理健康的纽带。

  文化混搭促进群际帮助行为。人们对文化混搭主要有排斥和接纳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其中排斥反应主要是由感知到的文化威胁引发的,而接纳反应则需要在人们深思熟虑后缓慢形成,主要是由追求创新和包容的心理能量驱动的。从现实生活和已有研究来看,最普遍的反应还是积极的接纳。这种接纳会促进人们对外群体的好感,进而产生群际帮助行为,拉近群体距离。群际帮助行为主要指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帮助行为,这种帮助行为产生的基础是对外群体成员身份和外群体文化的认同。包燕等人在一项研究中选择彝族初中生作为被试,使用彝族文化和傣族文化混搭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目的在于考察内外群体文化混搭对群际帮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受了文化混搭学习的被试在群际帮助测量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数,也就是说,他们会做出更多的群际帮助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混搭,促使群体成员之间间接地进行接触,从而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帮助行为,拉近群体间的距离,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文化混搭促进群体之间的心理融合。心理融合是指个体或群体接受对方、愿意与对方交往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群体心理融合度越高,表明人们越喜欢一个群体,也越愿意与群体内成员进行交往。群体心理融合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群体态度,而影响这种群体态度的因素之一就是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所持观念和文化的认可度。同时,文化符号也可以作为一个群体的象征,通过文化混搭,不同群体成员之间可以间接地进行接触,了解外群体的文化及其与内群体文化的相同之处,进而有效提高群体之间的心理融合水平,促进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从而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混搭影响消费者行为

  为了使自己的品牌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品牌原产国企业会在自己的产品设计中融入东道国的文化元素,从而更好地进行本土化适应,随之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混搭产品。消费者对文化混搭产品的反应主要有排斥和接纳两种,那么,消费者在何时会产生何种反应呢?彭璐珞提出了文化分域理论,首次将文化混搭分为三个领域:物质性领域、象征性领域、神圣性领域。其中,消费者对于物质性领域的混搭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认为其具有创新性并乐于尝试,因此通常会出现接纳反应;而对于神圣性领域的混搭是最难以接受的,因为这种混搭侵犯了消费者内群体的文化信仰,会带来文化威胁感和紧张感,甚至会产生厌恶、愤怒等负面情绪,通常会出现排斥反应;象征性领域则介于二者之间。文化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对比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文化混搭的态度。一般而言,在一定发展阶段,国人更容易接受文化混搭的产品;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对这种上升感知敏感的消费者会对文化混搭产品做出更不积极的评价。同时,文化输出国的态度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反应。如果文化输出国能够以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东道国的文化,认可本土文化、价值观等,强调其重要地位,会有助于增强东道国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可。如果文化混搭产品注意到以上因素,便能够更好地打开国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大型文化混搭试验场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各个领域广泛采取文化混搭策略,帮助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待并解决问题,用文化混搭来促进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并对各种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与行为、影响群体关系和消费者态度的因素加以了解,从而趋利避害,让文化混搭这一新时尚为全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