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文学科取向和社会科学取向并存,人文学科的研究注重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社会科学研究则注重实证研究。本文从具体研究方法出发,对知网中最早介绍和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进行梳理,同时对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动向进行概述,窥得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由人文学科向社会科学渐进转变的历程。
研究方法的引入
从宏观上来说,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新闻传播学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笔者查阅知网中早期中国大陆传播学科的论文发现,传播研究方法的引入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研究方法的介绍,另一条是中国学者对研究方法的使用。随着这两条主线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也从单一的人文学科风格逐渐走向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共存。
本文主要检索了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与民族志法8种传统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知网中关于上述研究方法的介绍性文章集中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80年代对研究方法的介绍集中在定量方法方面。
国内最早介绍的实证研究方法依次是内容分析法、调查法和实验法。1982年张隆栋的《美国大众传播学简述》(中)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系统介绍。1985年祝建华在《实地调查——传播学研究方法之一》中,详细介绍调查法的操作步骤,包括抽样设计、问卷设计和采样设计三个方面。同时介绍了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的几种方式,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时隔一年,祝建华在《控制实验——传播学研究方法之三》中介绍了控制实验法的概念,给出了实验研究的过程,包括:实验假设的确立、测试对象的选择、实验材料的制作、观测反应的工具、测试程序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几大步骤。
第四种介绍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法,第五种是个案分析法。20世纪90年代最早对文本分析法进行介绍的是1994年任远的《台湾的电视传播研究》。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文本分析是利用与研究对象有关的文献档案、日记、回忆录、报纸等记录或资料来发现新事实或支持其对某一事物的见解。该文章也指出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特定研究对象(案例)作彻底、深入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和民族志法是第六种和第七种被介绍的方法。1998年孙旭培在《研究方法与新闻学研究的深化》中介绍了观察法的特点。观察法适用于不能直接报道或接受面访的对象。2002年蔡骐和常燕荣在《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中详述民族志方法的发展史,展示了民族志调查研究方法的巨大潜力。
笔者对访谈法进行检索时发现,早期文章都集中在介绍新闻采访中访谈的应用与技巧,并无对研究方法意义上的访谈法的系统介绍。
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步应用
笔者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实证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应用时间早晚的顺序,依次是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实验法。
调查法是新闻传播学界应用最早的实证研究方法。能检索到的最早使用调查法的文章是1983年陈崇山的《北京读者听众调查》。陈崇山的受众调查最后于1985年结集出版,即《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调查法的应用成功打开了我国传播学实证主义研究的大门。
祝建华发表在《复旦学报》上的《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最早应用。在文章的“信息内容分析”板块,作者使用了内容分析法,这是国内学术论文中内容分析法的最早应用。
个案分析法是第三种应用方法。直接在标题中使用“个案研究”字样的论文出现在1994年,但实际最早使用个案研究法的文章出现在1992年。1992年段京肃对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节目《望长城》和《消费之友》进行分析,文章中虽未直接出现“个案分析法”字样,但针对专题节目的分析也属于个案分析法的一部分。
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是新闻传播学第四种和第五种应用的实证研究方法。1998年卜卫和刘晓红发表《新闻记者的网络使用》,使用半结构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记者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具体情况并撰写成研究报告。2000年,上述两位作者在《关于中国妇女电视节目的研究报告》中,对1998年3月第四周的全部妇女节目进行文本分析,这是国内对文本分析法的首次应用。
新闻传播学应用的第六种和第七种实证研究方法分别是民族志法、实验法。2002年孙信茹的《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使用民族志方法,选取了云南元江甘庄华侨农场作为个案调查的重点,研究现代传媒与民俗生活变化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全球信息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全球媒介市场化建立的背景,分析现代传媒与民俗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迁。且在使用民族志方法的文章中,一般同时使用观察法。
2007年禹卫华在《中国大众媒介信息流程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中,运用实验法对“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整理与综述。在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下,作者阐述了相关因素与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关系,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与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的关系。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动向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社会联通程度逐渐提高,新闻传播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网络调查法、网络民族志、社会网络分析法、大数据分析、定性比较分析(QCA)等方法展示出了独特魅力。
2001年柯惠新的《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上、下)对网络调查法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网络调查研究的现状、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2004年朱凌飞和孙信茹的《走进“虚拟田野”——互联网与民族志调查》是最早介绍网络民族志的文章,指出了所谓“虚拟民族志”是利用互联网来收集资料,与调查对象建立密切关系,参与到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区中去。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何业文在第二届亚洲传媒论坛上发布了《人际和群体传播关系对班级行为的影响》一文。文章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组织群体中的群体行为,将一种新型定量研究方法引入中国。2006年柯惠新等的《互联网使用及网民形态的变迁——2000—2005年中国五城互联网发展趋势探析》,通过对中国网民进行大数据抽样调查,探讨了2000—2005年期间,我国五个城市网民的可能的变化趋势。2009年黄荣贵和桂勇发表的《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是我国第一篇应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文章,较为系统地比较了来自上海的15个案例。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